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彬彬)随着各界评论声音的加入,“996工作制”相关话题近日来一直都是舆论的焦点。如果说之前整个行业对于996的探讨已经此起彼伏快要告一段落了,可就在最近在360的媒体沟通会上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对“996工作制”的表述再一次引起了新的热议,周鸿祎对于“996工作制”表示,“在座的哪位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快乐工作,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我就叫他一声大爷”。
此外,周鸿祎还表示,在中国工资智能解决糊口问题,想要买房就要拿到公司股份,而不能指望996。并且以360的高管为例,言称当年高管努力工作的时候都不止996,现在有钱了财务自由了才选择了移民甚至是其他更为清闲的工作,生活重点由工作转向了家人。
那么回到996工作制本身,目前大部分用户认为鼓吹这一工作制的企业是在进一步压榨员工的时间,并藉此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样也有部分用户认为,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可能996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在额外的工作时间给予相应的补偿。
其实说到底不支持996的主要有几点原因,首先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74号)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度。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企业996是非法行为。简单来说,如果你不想996的话,那么公司这样规定涉嫌违法。但实事是,很多情况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也是为何鼓吹996工作制席卷互联网企业,引得大量用户纷纷参与评论的原因所在。
其次,从个人角度出发,所谓996工作制应该是一种个人自发行为,而不应该由公司进行强制。举例,如果身处创业公司,公司发展势头很好自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涉足工作以求继续扩大业务规模等等。但行为本人应属主动意愿而非被动意愿。
有不少企业的声音提出了对996工作制的支持,认为与工作内容更高的切合度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核心竞争力。但坊间说到好,“如果你在8个小时工作内,没有完成工作需要加班,那么说明你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有问题。如果你的企业需求依靠员工的额外时间来获得利润。这种没有核心竞争力,完全靠员工加班来获得利润的企业,那你就要想想去留问题了。”
不是996工作制得不到支持,而是加班本身是否更好,确实有部分巨头或领军企业加班文化盛行,并且同样保持了很高的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但这些想要效仿的后来者,有没有对比过两者之间的薪资?通过对坊间的真实工作者调查,不满996的最核心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薪资,如果薪资足够打动员工,那么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考虑接受996。但如果是在较低的月薪下,即便算上加班费也有很多人认为为了些许钱财放弃健康和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实在不划算。
如果抛开各种带有感情或是法律方面的规定,大家其实最想问的是,在保证收益增长的前提下人们的工作时间有没有可能缩短?百度李彦宏给出过答案,它认为人工智能堪比工业革命,很多行业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让人们一周只工作4天。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仅仅能够消除996,甚至还可能会让人们工作的时间变得更短。
李彦宏在《智能革命》一书中作出的预言,人工智能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号角的吹响者,伴随着研发成果的问世、商业应用落地,这一预言似乎正在得到印证。今天,尽管我们对人工智能仍然有巨大的探索和适应的空间,但AI技术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在各行各业推动行业的进步和效率的提升。不过,业界认为李彦宏所描述的为AI技术的成型状态下,届时虽然能够消除996,但同样会带来新的工作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毕竟主要应用的领域几乎多为高重复性的工作内容上,如果结合最新的互联网行业来看,确实很多职位工作较为多元化,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但长久来讲确实仍然存在风险,那么我们就来列举几个未来人工智能最难以代替的职业,同时也是未来最能避免996工作制的几个工作领域。
法律相关的工作领域由于属于社会科学,需要结合和考量的参数太多,虽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但还是有很多涉及到人情世故的种种纠纷和案件是人工智能很难理解的。其次是教师,虽然有媒体曾报道过教师也是未来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职业,但言传身教远不是面对冷冰冰的机器可以想媲美的,同时在教学领域除了严谨的学科如数学和化学等,其它很多学科是没有所谓的完全标准答案的,所以机器人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人类。
此外,设计类型的工作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学识以及实用性和美观度等多方面,显然这也不是机器人能够快速涉足的领域。最后,还有计算机专业了,也就是设计人工智能整个深度学习系统的那群人,虽然人工智能会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但同样需要由人类来撰写底层架构。
从整个行业来看,到底是资本寒冬还是人工智能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下降,总而言之裁员现象在近一年来发生频率较高,且也有不少企业在造势996工作制,难免会引起很多用户的担忧。总而言之,无论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大势所趋只能996,那么就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看是否继续下去,还是转投他路了。不过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来看,很多行业也开始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危机的苗头,所以客观层面用户也要有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