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车市迎来了27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那么自主品牌的
“井喷”式增长不可持续
毫不相瞒,在市场上一直保持强势的天海同步集团,如今也预感到了一丝寒意。
中资零部件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那些立足于高端、走高端路线的中资零部件企业,或是另一番景象。以天海同步集团自主研制的高精同步器和行星排为例,因其具有高端高质高新特点,不仅占领了国内中高端汽配市场,且批量进入了国际中高端汽配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采购平台上的知名品牌。凭借这样的底气,我敢断言,不论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像我们这样的零部件企业,也不会让外来品牌占到便宜,甚至还会借势重新构建低端零部件挤出机制,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导致自主品牌零部件水平落后于外来品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归咎于起步晚、底子薄;也可从中小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弱、开发投入不足上找到答案。但最根本的一点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在过去的10年间,中资零部件企业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在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上实现较大的突破。可惜的是,高度膨胀的市场需求,使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无暇顾及或不能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上,而是沉浸在扩大产能、复制成品,以价格优势急于做大市场的浮浅快乐之中。
零部件企业亟待“换一种活法”
吕超: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换一种活法”,或者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现在起,自主零部件企业就要加速从模仿复制转到自主创新;从制造转到创造乃至智造;从低端转到高端;从“要规模”转到“要效益”上来。一句话,变规模价格竞争为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品牌的竞争。
中国工业报:从政府到企业,从宏观到微观,又该如何操作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并达到让自主零部件企业“换一种活法”的目的?
吕超:从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对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拥有核心技术且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的中资零部件骨干企业,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配套市场份额;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打破区域之间、企业集团之间汽车零部件配套的障碍;支持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中资零部件企业走出国门,建设国际化的技术研发平台和模块供应平台。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唯有抢占科技制高点,围绕传统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主化,进行“超越”式自主创新。在这方面,天海同步集团已有新的举措。一是加速建设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外科研基地,集合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组建一支500人以上的研发团队。前不久,天海同步集团已携手德国威格集团,启动了差速器、六挡轿车变速器研发项目。二是着手搭建融资平台。通过天海同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IPO上市,为集团抓住新能源汽车、汽车安全、自动变速箱产业化这一历史性机遇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到“十二五”末,天海同步集团将形成汽车同步器、行星排、变速箱、防滑差速器、摩擦副、自动变速箱薄壁齿形件六大系列产品,经济总量突破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