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便面生产及消费大国,方便面产业能否健康发展,除涉及企业命运外,更涉及到广大消费者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近来,方便面行业内一场“非炸”PK“油炸”大战,不免让人担忧。不管怎样,安全食用及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国是方便面生产大国:产值规模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超过250家,每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被用来生产方便面,总产值已超过300亿元,且每年以20%以上速度在增长;我国又是方便面的消耗大国:目前全国人均年食用方便面34包,消费人群几乎涵盖全部人口;方便面作为食品产业,又是涉农最多的行业:该行业直接吸纳的农民就业超过1000万人次,而与此产业链有关联的农民更是超过1亿人。可以说,方便面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不单单与业内企业命运息息相关,更涉及到亿万消费者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然而,近来业内一场“非炸”PK“油炸”大战,不免令人担忧。
“我不吃油炸食品”——白水泼在热油里
自2005年11月起,某方便面生产企业在CCTV黄金时段频繁播出这样一段电视广告:以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大宅门》里白七爷的形象,不屑一顾地将“仆人”端上来的一碗方便面拨开:“我不吃油炸食品!”随后拿起另一碗代言品牌的方便面说道:“这才是非油炸的健康方便面!”画面最后定格在“拒绝油炸、还我健康”的字样上。此后,“白七爷”不吃油炸方便面、称非油炸才健康的平面广告也陆续出现在一些城市的公交车车身等各种传媒上……
今年5月,四川某家食品有限公司也在成都以“大揭行业黑幕”为名,称油炸方便面为“不健康食品”,以两包该企业生产的非油炸方便粉丝兑换一包油炸方便面,并当场组织市民将上万包油炸方便面抛入垃圾桶。据活动组织者称,这一活动还将在20个城市巡回推出,最终将征集100万消费者的签名,拒绝食用油炸方便面……
这些举动,犹如在已经进入白热化的油炸方便面竞争市场这个热油锅里泼了一碗白水,其炸锅效应可想而知。
记者注意到,此前国内方便面市场的竞争虽已呈现白热化状态,但还主要是油炸类方便面的“窝里斗”,还只是在口味、价格等方面各家千方百计占领市场份额,大家还算是“一个壕里的战友”。这种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益于消费者的,有益于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
然而,“白七爷”的出现,明显将方便面企业分成“非炸”与“油炸”两大阵营。“非炸”来势汹汹,大有将“油炸”赶尽杀绝之势,他们的杀手锏是:油炸类食品由于“高热量”、“高脂肪”、“营养破坏”以及含有“致癌物质”等因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列为全球十大垃圾食物。他们举证说,早在2005年10月,新华社就专门发过消息,称卫生部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对国内方便面的检测发现,油炸方便面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所以,“非”派理直气壮地说:拒绝油炸,非油炸才是健康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非油炸更健康”——或许弦外另有音
显然,“非炸”PK“油炸”大战,已经超越了正常产品竞争,而升级为食用油炸方便面是否真的安全、非油炸是否更健康层面的问题。
食品安全无小事!这场大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召开的“方便面安全问题高层论坛”上,来自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总局、发改委、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政府部门及权威机构的领导、专家聚在一起,集体回击“方便面致癌说”,一致得出结论:中国方便面是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进行生产的安全食品,食用方便面无害,一些厂家号称非油炸比油炸更健康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记者了解到,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淀粉类食品在大于120℃高温下烹调容易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也确实是一种易致癌化学物质,油炸与非油炸方便面两者在制作工艺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最后干燥的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油炸而后者主要是采用热风干燥实现脱水,无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方便面,都存在含有丙烯酰胺的可能,但问题的关键是含有的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称,研究证实,不同品牌几十种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范围在15微克/千克至80微克/千克。这个数值范围与美国、欧洲、日本和卫生部CDC检测的数据基本一致。非油炸方便面其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也在50微克/千克左右。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沈群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的委托,近年来针对方便面的安全性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涉及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问题。最近,第六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公布了她对6种市售主要品牌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结果:方便面面饼在经过沸水浸泡5分钟后,其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在实验仪器最小检测范围内未被检出。从受检的6种方便面产品面块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检测结果看,其丙烯酰胺含量在14.4微克/千克至141.6微克/千克之间,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安全剂量。6种方便面的调料包中未检出丙烯酰胺。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方便面是安全的。她表示,部分媒体和企业为了达到炒作的目的,将科学研究报告断章取义进行误导消费者的宣传,并得出与其近年研究结果完全相悖的结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她强调,油炸和非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都是非常低的,所以从目前的科学显示上看,方便面是完全安全的。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呼吁消费者不要轻信传言,他指出,新闻报道应本着尊重科学、准确、理性的态度,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事后经调查取证,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炒作嫌疑,其中就包括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他指出,1只50公斤的动物一次食用7克丙烯酰胺才会有反应,方便面中的微量丙烯酰胺符合国家规定,不会造成身体伤害。他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有毒、有害和致癌”等字眼,应该相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结论是清楚的,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括油炸和非油炸在内的方便面,消费者到底该吃“非炸”还是“油炸”的方便面则只是各人口味的问题,味好只须多问胃。
至此,“非炸”阵营大打食品安全牌,其市场竞争策略的弦外之音显而易见,但客观地说,这样的竞争“策略”恐怕更多的是“同根相煎”。现在,方便面“非炸”PK“油炸”激战正酣,然而,硝烟之下,各方战者考虑过战果真的会如您所愿吗?
“产业需要呵护”——大树底下好乘凉
我国的方便面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方便面产业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根,适应了转型中的中国食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即安全与方便,形成了极具中国风格特征的个性优势,加之中国食品产业中,资源及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短短20年时间里,方便面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成果来之不易。20年后的今天,业内的剧烈竞争,就算是“出格儿”了,也属正常,但有一点需要方便面业界及社会各有关方面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无论如何竞争,都要努力使整个方便面行业越来越强大,要精心保护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要时刻注意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客观需求。道理很简单,只有产业发达了,参与者的杯里才能分得更多的羹,树大才好乘凉。
对于“油炸”阵营来说,尽管油炸方便面至今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占据着95%以上的市场,尽管有关部门出面为“油炸”“平反”、“正名”,尽管可以联名向有关方面告“白七爷”的广告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误导性,属于不正当竞争,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是不正当的竞争就会被制止,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追求更安全更健康却是毋庸置疑的。在消费者日益重视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今天,健康几乎已经成为所有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方便面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油炸”阵营不可忽视这样的事实:自非油炸方便面技术出现以来,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非油炸类方便面市场份额在快速增加,国内市场也是同样的趋势。记者了解到,大做广告的那家“非炸”方便面企业,其在北京的生产基地一期工程的8条生产线就能达到12亿元的产能,二期工程的6条生产线在下半年投产,2006年目标锁定在非油炸方便面60%的市场份额。国内饮料业的某巨头企业,也斥巨资进军非油炸方便面市场,不久前已经推出了“营养湿面”等新产品,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摩拳擦掌进军“非炸”行列。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非油炸将成为方便面市场的下一个热点。那么,目前还在担纲方便面主力军的“油炸”阵营,做好迎战准备了吗?
对于“非炸”阵营来说,尽管把握了消费潮流和消费趋势,但用什么招术占领市场,如何让消费者接受,如何真正保证产品安全健康、口味多样、营养丰富又质优价廉、食用方便,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已有权威专家指出“非炸”方便面同样含有微量丙烯酰胺,甚至说含量还略高于“油炸”方便面的情况下,过分渲染油炸方便面不健康,或许并非明智。
对于“非炸”阵营,面对广告、面对权威专家的说法、面对有关部门的“正名”,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始狐疑,在网上已经出现“不管哪种方便面,还是少吃为好”的呼声,基于健康成长考虑,很多家长在教导孩子少吃方便面。如果由于不当的宣传,让广大方便面“粉丝”倒了胃口,那受伤的绝不仅仅是“油炸”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