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羽绒服由于保暖性好、颜色多、款式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生产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市场上一件羽绒服的价位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这不能不让消费者皱起眉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前不久,山西省纤维检验局对40批羽绒服的使用说明、面料纤维含量、面料染色牢度、填充物含绒量、填充物清洁度、填充物蓬松度、甲醛含量、pH值等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并不乐观,羽绒服产品合格率仅30%。不合格的项目主要是使用说明、面料纤维含量、填充物含绒量、填充物蓬松度、填充物清洁度。
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甲醛含量、pH值、耐酸性汗渍色牢度、耐碱性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异味等要全部合格。
质量病灶
使用说明不合格
国家强制标准GB5296.4-1998《消费者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1998年批准发布,2000年1月1日起强制实施,至今已有7个年头,但实施情况并不好。该使用说明中要求羽绒服有产品名称、规格、面料纤维成分、填充物种类、填充物重量、填充物含绒量、质量等级、执行标准、洗涤方法、厂名、厂址等。
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2003年发布,2005年1月1日前生产并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产品允许在市场上销售,过渡期一年,2006年1月1日止。就是说到2006年1月1日,经销企业要强制实施。该标准要求产品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所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
每件羽绒服必须标明上述12项才算合格。在检测中发现,个别生产企业没有执行这两个强制标准,缺少其中的几项。如无厂名或厂址,无填充物重量,无质量等级,无产品安全技术要求类别等。
面料纤维成分不合格
羽绒服面料多为纯锦纶、纯涤纶,不容易出错。面料纤维成分合格率高达95%,不合格率为5%,错误现象主要是标识为100%涤纶实际为100%锦纶,标识为100%锦纶实际为100%涤纶,小品牌羽绒服多发生这种错误。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不善。
填充物含绒量不合格
羽绒服的保暖性主要通过填充物的质量来表现,在填充物的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填充物的含绒量直接影响羽绒服的保暖性。含绒量不合格的类型有两种情况:
一是使用产品标准不正确导致填充物含绒量不合格。GB/T14272-2002《羽绒服装》适用于以纺织物为原料,以羽绒为填充物,成批生产的各种服装。执行该标准的羽绒服填充物含绒量不能低于50%。有些服装填充物为90%羽毛10%毛片,而产品执行标准GB/T14272-2002,检验结果填充为粉碎毛,含绒量为0,不符合标准“含绒量不能低于50%”的要求。填充物为毛片类的服装,没有国家标准,不适用GB/T14272-2002《羽绒服装》。羽毛产品有一定的保暖性,如果卫生等质量过关,也可以作为填充物,但企业必须制定标准,标准中可以引用GB/T14272-2002的内容,但产品不能直接用GB/T14272-2002《羽绒服装》。
二是填充物含绒量与标识的含绒量不一致。填充物中含绒量越高,羽绒服保暖性越好,对于标识含绒量在50%及以上的羽毛绒,标识填充物含绒量与实际含绒量相差3%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检验中发现有标识为含绒量90%实际含绒量为66.6%;标识为含绒量70%实际含绒量为50%。只有60%的服装填充物含绒量标识与实际结果一致。
填充物蓬松度不合格
蓬松度反映羽绒的弹性,填充物中羽绒含量高,蓬松度好,保暖性好。本次检验中蓬松度不合格率较高,达50%。GB/T14272-2002《羽绒服装》标准中要求含绒量不低于50%,那么蓬松度应不低于13.0cm。本次检验中标识含绒量为70%的填充物本应蓬松度达到15.5cm,实际检测结果只有5.8cm,比标准低63%。其原因主要是填充物中毛片、绒丝及羽丝较多,其次是羽绒处理不净,残脂量较高,影响了填充物的蓬松度。
填充物清洁度不合格
清洁度主要反映填充物的干净程度即清洁程度。如果清洁度不达标,说明填充物中微尘及微生物指标高,对人体皮肤及呼吸道健康有直接影响。GB/T14272-2002标准要求填充物清洁度应不低于450mm。在本次检验中最低的清洁度为68cm,低于标准85%。在山西省纤维检验局此次检验中发现,不管填充物是含绒量为90%的羽毛绒,还是粉碎毛,清洁度都可能不合格,特别是粉碎毛的清洁度100%不合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羽绒加工过程中有水洗工艺,而一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缩短工序,导致填充物清洁度不合格。
对症下药
针对以上不合格项目,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羽绒服装》标准进行修改。
在含绒量上,GB/T14272-2002《羽绒服装》关于羽绒检验依据是FZ/T80001《水洗羽毛羽绒试验方法》的标准,含绒量指绒子与绒丝的重量和占羽毛羽绒总量的百分数。羽绒服保暖性好主要是绒子在起作用,绒子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羽绒服保暖程度。目前市场销售的羽绒服填充物中绒丝含量较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一些不法商犯有了可趁之机。建议采用GB/T10288-2003《羽毛羽绒试验方法》,用绒子的含量表示含绒量。
在蓬松度指标上,GB/T14272-2002《羽绒服装》关于羽绒蓬松度的要求梯度大,含绒量30%以下的羽毛绒蓬松度基本一致,含绒量70%到90%的羽毛绒蓬松度基本一致,大多数羽绒服标识填充物含绒量在70%到90%之间。而含绒量70%到90%的羽毛绒蓬松度是有差异的。建议含绒量每增加10%,蓬松度定一最低值。
其次,由于纯毛片或粉碎毛有一定的保暖性,笔者认为如果卫生等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就可以作为填充物使用。目前对填充物为纯毛片或粉碎毛的服装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因此,笔者建议企业要制定标准指导生产,使自己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合法化。
第三,羽绒作为填充物,消费者看不见又不会摸,所以打击不合格羽绒服的重担落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肩上。特别是以毛片或粉碎毛冒充羽绒的恶劣行为更应狠狠打击。一些粉碎毛加工环境恶劣,卫生指标不达标,含有致病菌,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最后,笔者认为,作为消费者,购买羽绒服不能贪图便宜,也不能相信外吊填充物小样袋,小样袋内的羽绒都特别好,实际羽绒服的填充物多数与小样不一致。希望消费者购买羽绒服时注意看使用说明,看标识是否齐全,即是否有产品名称、规格、面料纤维成分、填充物种类、填充物重量、填充物含绒量、质量等级、执行标准、洗涤方法、厂名、厂址、产品基本安全类别。一般大企业生产的产品标识齐全,可信度高。还要看使用说明中填充物含绒量一栏是否有70%等具体数字。如果该栏中标有90%羽毛10%毛片,说明此羽绒服填充物为粉碎毛。目前粉碎毛质量不达标,保暖性差,建议不买。最后还要看缝针眼中是否有扎出的羽丝,如果有羽丝,说明羽绒服质量不好。
消费者在购买时还要请注意闻一下服装有无刺鼻的气味,如腥味等;用手拍内胆,如果不蓬松,说明填充物蓬松度差,羽丝、绒丝含量高;用手拉羽绒服的缝线两侧面料,看面料有无纰裂现象,无纰裂现象的服装质量较好。
进入21世纪,新产品不断涌现,有些生产经销企业借机大肆炒概念,钠米、防蛀、护肤等应有尽有。羽绒服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暖,保暖性与羽绒的填充量及质量好坏有关,这些又涉及到产品价格。消费者要想好再买,切莫人云亦云。
(作者单位:山西省纤维检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