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不饱和
羽绒是一种天然材料,与棉花、羊毛、蚕丝等传统材料相比,羽绒的保暖性能最佳,而且还具有其他保暖材料所不具备的吸湿、发散性能良好等优点。因此,羽绒服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绒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羽绒原料出口贸易占世界羽绒市场的70%以上,生产的羽绒服装已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地。
有关资料显示,虽然国内羽绒服装产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羽绒服的年销售量只有几十万件,目前年产羽绒服已经超过两亿件,生产羽绒服及其他相关制品的企业有4000多家。其中,部分企业通过由市场化运作向品牌化运作的转变,有着严格的管理基础、健全的质量体系、科学的营销策略、成功的广告宣传,所以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品牌的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中国名牌产品等优势品牌的领先地位突出,说明我国羽绒服装业品牌经营卓有成效。
目前,发达国家如日本、欧美的羽绒服普及率为30%~70%,而我国羽绒服普及率仅为8%。在消费水平快速、稳步增长的条件下,我国消费者的着装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高档产品的消费群体将逐渐扩大,我国也将逐步发展为羽绒服消费大国。因此,国内市场还远未达到饱和水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近年来,羽绒服在款式设计上虽然有了提高,但远远低于普通时装的设计水平,主要是款式、颜色和品种比较单一,加上暖冬气候的影响,羽绒服国内销售区域相对缩小,而价格的相对偏高导致农村消费也相对滞后。
国内市场普及率偏低、众多企业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以及欧美国家陆续要求对中国出口羽绒服进行微生物检验,使我国羽绒服装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羽绒服装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据了解,去年江苏等主要羽绒服产区中,小企业的产销率仅为30%左右,甚至更低。积压的产品大部分是大众化、中低档、非名牌产品。
国外消费有潜力
目前,世界羽绒服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这些国家羽绒制品的普及率也比较高,如日本为70%,德国为45%,欧美为35%。
一般来说,国家消费水平高和市场潜力大的,对品质和档次要求也比较高。如美国需要的是含绒量高的羽绒产品,同时认为白绒比灰绒好,鹅绒比鸭绒好。这种观念逐渐抬高了白鹅绒的价格,拉开了其与灰鹅绒、白鸭绒及灰鸭绒的价格,不过现在也出现了羽绒混合填充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欧洲国家需要中、高档次的产品,而日本的基本需要是中、低档次的产品。这些国家对羽绒的品质要求很严格,同时非常注重产品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羽绒及其制品销往非洲大陆的数量增长迅猛,非洲已是羽绒制品消费的潜在市场。
追求环保时尚高科技
崇尚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羽绒服装是指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符合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产品。中国羽绒及其制品从2000年开始就不断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冲击,主要是要求对产品进行微生物检验。2003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GB/T186765-2003《羽毛羽绒》和GB/T10288-2003《羽毛羽绒检验方法》两个标准,标准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及技术指标都与国外先进标准接轨。按标准生产,将使中国羽绒制品真正进入绿色环保时代。
注重时尚和创意
羽绒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流行,当时面料档次和加工水平都不高,造成款式单调、含绒量低、填充量大、外观臃肿,被称为“面包”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着装品位快速提升,传统羽绒服臃肿、笨重的设计早已落后于人们的需要。
因此,未来的羽绒服将更加注重时尚和创意。生活条件越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就越高。近年来暖冬现象的出现,再加之各种活动场所的环境越来越舒适,御寒已不再是人们穿羽绒服的惟一目的。消费者购买羽绒服时,不再只关心含绒量,颜色和款式受到很大关注。从生产技术上讲,当今的羽绒服已经可以做到既轻薄又保暖。例如某公司宣称该公司推出的羽绒系列产品不再是羽绒服,而是羽绒时装,令消费者耳目一新。专家预测,就像当年的羽绒服淘汰大棉袄一样,羽绒时装化、休闲化时代已经到来。此外,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全民运动将成为社会生活一大特点,运动化的羽绒服也将流行于市场。
羽绒服的创意不但体现在款式设计方面,还注重表现个性,如情侣装、母子装羽绒服也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功能性不断提高
羽绒服面料经后整理工艺加工处理,不但防钻绒、防风,并具有透气性能,其中以防钻绒性能最为重要。随着科技发展,一些高科技材料应用于羽绒服面料的后整理上,其面料也越来越趋于功能化。例如市场上出现的拒油、拒污、拒水自洁功能的羽绒服和防霉、防蛀、防异味的健康羽绒服,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羽绒服的微生物二次污染问题,并大大提高了羽绒服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同时,高科技也运用到羽绒服结构设计上,主要体现特殊的功能性,如市场最近出现的防盗性羽绒服和数码伴侣功能羽绒服,已具备了数字化服装的雏形。
参考文献
[1]肖红,周璐瑛.绿色材料——羽绒[J].北京纺织,2002,(23):37-39.
[2]王敦洲.我国鹅鸭羽绒生产和出口动态及展望[J].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1(002):1-2.
[3] 志瑞.羽绒业从国内走向国际.中国轻工报,2000,11(23),007版.
[4]邓瑾,姚静.各国羽绒蓬松度检测方法及合格判定综述.2007(12):52-54.
(作者单位: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