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帝豪改写吉利质量 对话宁波基地负责人
2009-09-29 14:51:46 中国质量新闻网

    采访者: 《产品可靠性报告》记者 张虎(文内简称:RR)

    被采访者: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顾勇亭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质量部副总长 唐勇

    

    RR:去年我参观过一次吉利的老工厂,今天再次参观之后,感觉明显不一样,有很多提升。过去,大家不信任吉利,这种心理对吉利汽车人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一步步走到现在,您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从豪情、美日开始,到现在的帝豪,您的心理状态有哪些变化?

    顾勇亭:我们以前在做豪情、美日时,感觉还不错。我们一直是开自己厂子的车,我本人开的第一辆车是豪情,2000年买的,2003年买的是优利欧,2006年买远景,今年买的是帝豪。在自己开豪情、优利欧的时候,觉得也很好,没有觉得车型小,不美观。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噢,难免老百姓有这种想法。真的,把这个过程走过来之后,才发觉原来的车子的确是小。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车和这个时代都在发展。在2003年年底以前,我们竞争的对手是夏利,豪情、美日的水平跟夏利相比还不差。但到了2003年底国家开始宏观调控,我们的老总明确提出,再不能这样做了。吉利一开始造汽车的定位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了2004年,就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了。

    2003年,宁波基地的安聪慧总经理受集团的委托,开始筹备“自由舰”这个项目,那个时候经营方式、管理、质量都在改变,自由舰当时是委托韩国大宇的宇信来做模具、焊装夹具,包括焊装线。当时中外1000名技术人员在研究开发这个项目。后来的事实证明,制造生产自由舰,相当于吉利第一次转型。

    这个车型是从2004年底开始进入工厂的,到2005年1月份下线,6月份进入市场,当年12月份,月销售量就能达到四五千台。短短半年时间,总共加起来销售将近2万台。到目前为止,自由舰已经有30多万保有量。

    自由舰投放市场之后,消费者的反馈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消费者特别关注的诸如“门关的轻重”、“间隙均匀不均匀”,在自由舰这里,完全不看了,因为模具是韩国人开发的,大家都比较信任,消费者关心的是自由舰的内饰怎么样,质量可靠性怎么样,稳定性怎么样。几年下来,对自由舰的这些疑问也打消了。

    在2004年宏观调控的过程当中,老板的目的非常明确,把宁波的美日、优利欧全部转移到台州去,让台州工厂集中生产老吉利车。路桥基地和宁波基地则都要生产全新的车型。我们宁波这边从2006年开始生产远景。远景出现之后,感觉又不一样,轴距2.6米,排量1.8升,立刻让车子显出了大气。再回过头来看,自由舰又有点小了。

    2007年5月18号在宁波发表了宁波宣言,很明确地显示,吉利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其标志就是远景。远景车型要和丰田的花冠比,要跟现代的伊兰特比,这时夏利已经被远远抛在后边。可以说,远景下线,意味着吉利真正进入发展转型期。

    今年7月28号帝豪下线,8月29日正式上市,我们的标杆又变成了欧洲版中档车。

    帝豪是吉利第一款全球性的车子,这款车最初就是按欧洲排放标准进行设计。碰撞,要达到欧洲四星标准,排放,也要达到欧四排放标准;环保方面,整车的回收率达到95%,零部件的回收率也要达到85%以上;我们使用的零部件供应商有30%是世界一流的厂家,比如说里尔的座椅,麦格纳的后视镜,法里奥的大灯,西门子的电器部分,博世的制动器,还有40%是使用国内一流的厂家,这说明从帝豪的设计开始,吉利的造车思想就不一样了。

    

    RR:今天从发动机二厂到变速箱,再到整车的四大工序,我们都参观了一下,我特别注意到一点:车间里有很多的看板。这种对丰田生产方式的运用,我在其他的自主品牌那里也看到,但是没有咱们运用得这么多。在发动机二厂的工人往自动箱上涂油脂,手法非常快,我在丰田也是看过工人的动作,是按秒来计算,这一个培训显然也是学丰田的,那么咱们在学的时候有什么心得?拿来后怎样消化、吸收、运用?

    顾勇亭:吉利学丰田的经营生产模式时间比较早,但做得有点样子也是在最近几年。

    吉利学丰田,主要体现在几个地方:一个是标准化作业,对各个车间的每一道工序,我们有作业指导书、自检书等来进行指导,我们叫做三书一表一册,这些内容都在现场挂出来。我们认为,标准化作业做好之后,工艺才能有保证,做出来的产品才能有保证,同时还培养了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技能水平、综合水平。

    第二是我们非常重视提案工作和现场的改善。提案工作从2005年开始学,几年下来,已经非常有成效。我记得当时资料上讲,丰田是人均能够每年提出22条合理化建议,我们吉利开始时是人均2条,到今年上半年,人均已经达到了8.1条,全年预计16条没有问题。这几年下来,宁波基地总共有5万多条改进意见被落实,创造的经济价值上亿元。

    举一个例子,模具是韩国造的,开始的设计是五道工序,结果材料利用率不理想,我们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加工改成四道工序,四工序占用的设备少,效率可以提高。再比如一些钢板,按照工艺的要求是9×10,经过实验9×9.5的规格也可以。这样材料利用率提高,成本降低了。

    还有焊装线最初的设计是4分钟一台车,我们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后,从开始4分钟缩短到3.07分,现在是2分半钟左右。通过把一些焊点进行分解,加少量的员工就能够把整条生产线的速度提高。

    

    RR:工人通过这个过程,自身的水平也在提高。

    顾勇亭:原来的生产模式中有这样一种矛盾:每天的工作量,一个班做不过来,两个班又不够吃。大家很苦恼,大家一起商量能不能每天开一班半呢?相当于我们4个人要开两个班,但拿出1个人来,剩下3个人,上午我和你合作,下午我和他合作,晚上你和他合作,生产线24小时之内实行三班倒,很好地解决了“一班做不来,两班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可以节省下1/4的人力资源,填充到新工厂去。

    因此,我们觉得员工提案的贡献非常大。公司的机制是鼓励员工自己去发展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几年来,我也负责成本考核这方面,在我眼里,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同等重要。比如说效率,老工厂的效率显示,它已经比去年同期提升20%,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5%。

    现在我们厂的质量考核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单车索赔率,一个千车故障率。今年的单车索赔比去年同期下降20%,千车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到年底预计降低40%。相应地在J.D.POWER的调查中,我们今年的质量评价比去年提升了7位。这说明我们实质性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当然这跟老车型退出市场,新车质量越来越可靠也有关系。

    对供应商的考核,吉利也是在用PPM值(百万分率)进行控制。每个月都有指标,达不到PPM值怎么进行处理,有详细的规定。每个月市场调查回馈出来后,对遭到质量投诉前10位的零部件老板、总经理,我要求他们凌晨5点来到我们的车间,讲明白了以后怎么办才行。当然有罚也有奖,上半年我给两个质量过硬的供应商奖了一台帝豪车。

    

    RR:在培训、日程上的考核有什么比较独到的程序呢?

    唐勇: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对于一个部门每个月的考核,质量、成本、效率、安全几大指标,年初就制定好,完成之后评分,没有完成的按照评估给分。得分有对应的系数,比如说100分的系数是1.1,95分的系数是1,90分系数的是0.9,等等,相应的部门都要承担不同的系数,然后按照这些内容来发放奖金。奖金的额度占每个部门的工资总额的30%。

    对于个体来讲,部门的指标跟实际问题挂钩。现在抓得比较严的是对厂部长领导的考核。相对来说,对他们的考核比较难。总的说来,对这些领导的考核有八项指标,其中四项是否决性指标,四项是按比例得分的指标。

    否决性指标是指,如果一次的合格率要达到95%,但你的部门只有94%,那么这项分数就是零。另外四项次要一些的项目是按照比例来给分,比如说生产部门领导和质量部门领导要配合起来给分。也就是说,质量部门领导的四项关键指标如果扣20分,相应的生产副总就要扣10分,双方是互相牵连的。

    一个季度算一笔帐,有相应的季度奖金和额度,按最后的得分来分配奖金。如果第二个季度还不理想的话就要下岗。今年好多人受到通报批评,我们会再给一个季度的时间,如果还达不到就要下岗。

    培训主要是做两个方面,一是一线员工的技能,从入职开始做简单的培训,然后在车间通过“师徒协议”的“一带一”形式来培养。用3个月的时间,带出来了,师傅有奖励,没有带出来要处罚。第一个月徒弟出现的质量问题,师傅要承担责任,第二个月师傅的责任小一些。总之,要求师傅全力带徒弟,3个月之后要对徒弟进行技能、工艺考核,考核合格,可以正式上岗。

    对于在岗的员工,我们每年都要进行技能鉴定。我们的技术员工分为5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每个级别要求不一样,中级工起码要会3个岗位,高级工要全班通。考核下来之后每个工种的工资标准不一样,中级工基本工资就比初级工高100元。

    第二个方面是升迁。如果一个技术员工想调到其他部门,他首先得成为一个“自由人”,这个概念就是全班通,哪个岗位缺人都可以顶替,这种人的待遇、机会也很多,没有这个做基础的话,调职就很不好说了。

    

    RR:员工从初级工到高级工,我在丰田从帽子就能看出不一样,从我们焊装车间,看帽子能区分吗?

    唐勇:我们有技能的四分图技术表,一个人在一个工序中的技能也是分四个层次,一个格表示学过了;两个格的是指较熟练地掌握本岗位;如果是三格,层次又往上一点;如果是满格的话就可以指导别人了。一个员工起码有三个工序要满格的,但也有些工序是半格或1/4格的,从这个技能的技术表格上会体现出来员工的技术等级。

    

    RR:我们最早看的是发动机厂,所以印象比较深刻,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在临海的美人豹有一个M479Q的发动机,当时也是很著名。现在像4G18、2.4的发动机都有了,请问目前在吉利,原来的479Q的那一代发动机还在用吗?

    顾勇亭:暂时还是由479Q做主力,像自由舰、金刚、豪情、熊猫,都是这款老发动机,毕竟这款发动机比较成熟,通过几年的努力,成本已经降下来,比较经济实惠。

    新车型用的发动机则更经济、更轻量化,远景和帝豪搭载的是1.8的新发动机、熊猫开始搭载3G20,CVVT的,包括其他基地出来的车子都会搭载全新的发动机。我们的旧发动机只搭载在老车型上,我个人认为再有2到3年这款发动机也就该完成任务了。

    

    RR:自动变速箱是自主品牌的一个软肋,过去说自主品牌不太上档次,就是因为始终没有配制上自动箱。但是咱们吉利的自动箱的量起初也没有达到一个很大的比例。将来收购的澳大利亚公司过来之后,自动箱的在宁波基地使用新自动箱比例会不会增加?

    唐勇:现在吉利自动箱的产能不足,一天只能生产百来台自动箱。召开年终会的时候,集团已经决定加大成本,要让自动箱产量翻倍,但一年也只能达到3万到5万台,这还是4AT的。6AT正在研发,据我所知不一定在宁波这里造,集团有总体的考虑。

    我们现在说4AT、6AT还都是小排量的自动箱,收购了DSI之后就有大排量了,刚好是一个互补。我们认为,4AT已经是国内企业首创的自动变速箱,通过收购澳大利亚的公司,技术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在满足自己生产方面没有问题,甚至有可能的话,对外销售也都不是问题。

 

 

    RR:刚才您介绍说天窗、大灯、ESP,有很多国家的最先进的东西,30%是国际一流,40%是国内一流,这么多来自不同配套商、不同制造企业的产品,会不会在管理上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刚开始做的时候,检测、定型,肯定也有很多问题,你可能要把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的人找来,在管理上,会不会增加难度、成本?

    顾勇亭:从设备上来讲,的确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冲压机是国内的,国内做的非常不错,也比较经济实惠,但像模具,老工厂用的韩国的,新工厂是富士的。不是每一个厂家样样皆精,但可以说,各个厂家都有特长,这就是专业化。其他的厂相应也愿意选择专业化的供应商。

    我们吉利的不同基地之间,在技术方面都会互相支援、帮助。比如说,湖南冲压机的某个零件坏了,维修需要时间,采购也要时间,我们会马上把宁波的备用调过去顶上。所以,在集团内部就要定好需要哪一家,然后在兄弟厂之间相互协助。这对我们的管理很有帮助。至于说不同的设备选不同的厂家,目前来讲只能是这样的,我们希望配件厂的技术水平好、质量有保证,价格也要合适。

    RR:这是历史的问题,我们现在基地比较分散,如果说单一的基地产能能够达到30万辆甚至更高的话,完全可以把配套厂商吸引过来,在周边地方设厂。

    唐勇:路桥基地在配套方面做得比较好。路桥地方比较大,起码十几个厂家在园区中,我们宁波基地周边大概有3~5家。

    

    RR:自由舰除了一厂,在兰州也生产,为什么是兰州?

    唐勇:之所以选择兰州,当时考虑是要出口俄罗斯,那边可能近一些。从运输来看,现在的安排是,把国内的西北五省的订单全部放在那边。

    

    RR:宁波基地有自由舰、帝豪,还有什么车?

    唐勇:就这两个。兰州也生产一部分自由舰,但帝豪只在宁波这里生产。

    

    RR:这么多基地分散开,在物流、质量管理、成本的压缩方面有没有管理上的压力?兰州、山东、湖南,这几个基地的产品是否有共用零部件的情况,这些基地在质量控制上会不会以不同的标准来进行?

    唐勇:不是这样的。先讲采购这方面,采购公司是统筹安排的,它选择哪个厂家或者说让哪个厂家开发,是事先定好的,很多该共用的零部件一开始就会共用起来,比如说,内饰板有哪几家,螺栓要哪几家,这在采购方面可以控制。

    对于质量方面来讲,由集团质量部统一进行管控,不同的车型肯定有区别。零部件的物流,集团正在统筹安排,整车的物流要靠销售统计的,不是哪个技术部做的。从管理的压力来讲,我觉得管理成本的确会高一些,本来在一个地方一套班子就够了。

    之所以基地分布比较多,一个原因是,每一个基地的面积都受到一定限制,政府没有那么多土地给吉利。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目的是在全国各地分布,这是一个战略的考虑。

    

    RR:远景今后都在湘潭生产,宁波这里全部厂房都腾出来供生产帝豪之用,可以这么理解吗?

    唐勇:按照最早的规划,帝豪不是在这儿生产的,是准备在宁波的另外一个地方生产,刚好赶上2007年宏观调控,那块土地又没能拿下来了,但设备都已经定好,车子已经在开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最后只好在这里生产了。但这里的空间远远不够,全部工厂加起来只有600亩。而且我们预计,远景如果上量的话,老工厂的能力肯定不够,所以最后只能是将远景搬走,把对面的停车场都腾出来,在旁边跟政府协调又拿到100亩地来供生产。现在已经建立一个新的生产线,目前产能是5万辆,预计能达到8万辆。

    

    RR:一些人认为国产车的可靠性不高,到底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唐勇:主要是零部件厂家的质量容易出问题。相应来讲帝豪都用高质量的零部件,所以厂家能够保证质量。

    

    RR:零部件配套水平有参差,是因为经济实力差,没有选择一线品牌,还是人家不选择吉利?

    唐勇:从一方面说,吉利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降低成本”的原则,好部件根本配不上。另一方面是大厂商最开始也的确看不上我们。但是,吉利从小到大,在十年前很少有供应商能想象得到吉利能够做到今天的地步。

    吉利一步步做大,走一步看一步,目标是很明确的,我们把战略定义为马拉松比赛,在比赛中,我们的实力在一步步提高,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从供应商的态度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过去我们到供应商那里,人家不理我们,现在随着吉利的发展,我们可选择的供应商范围也在扩大。

    不过供应商和整车厂家永远是互动关系,我们也经常从供应商那里吸收好的经验。像他们的新管理理念,有的会让我们也感慨:没想到供应商进步比我们还大。当然,也只有这样不断提升的供应商才能够跟得上吉利的发展步伐。

    

    RR:现在质量标准,比如说断差,在同业当中处于什么水平?

    唐勇:基本上属于领先的,模具是日本富士的,夹具也是日本富士的,整体能保证。厂里还有两个仪器,一个是检具,一个是三坐标。综合检具在国内汽车厂也为数不多。除了一些合资企业,其他厂没有。三坐标抽检每天都是上午抽检一台,下午抽检一台。

    

    RR:国家质检总局的汽车召回管理中,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召回是因为设计缺陷,也有一些是在制造过程当中统一性有问题,导致质量的故障率高。在这点上,吉利靠什么来保证质量?

    唐勇:我们从研发开始阶段就做了很多试验,包括零部件的试验。而且是从两个方面做试验,不仅我们做,也要拿到检测中心去做试验,以保证质量。我们给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在研发阶段也都做过可靠性试验。验证零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之后,研究院才继续研发,直至完成。进入生产阶段,首先要做强化试验,然后做1万公里、3万公里、10万公里可靠性试验。车做完可靠性试验之后进行拆解,分析其可靠性,然后再装车再继续做,从20万公里,最终到30万公里可靠性试验。

    

    RR:你们开竞品车吗?开别的厂家的车吗?

    唐勇:我们现在有一些别的厂家的车,包括花冠、新版卡罗拉、悦动,以前还有雅阁、雷克萨斯,都是老总自己出钱买的,是让我们试车找感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