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兀自滴答行走,不经意间,25年过去了。当年懵懂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当年呱呱坠地的孩子,也已经成为专业领域的急先锋……25年,时光雕刻师的痕迹同样在一个学科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它从无到有,从军品到民品,无时无刻不为“中国创造”保驾护航。它诞生于25年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它的名字叫可靠性专业。
梦开始的地方
大学是盛放梦想的地方,每一个学子来到这座知识的殿堂,无不是在顶礼膜拜中开始另一种新的生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迈出梦想的第一步,每个人的梦想似乎能实现得更快,因为他们的梦想和航空航天有关,离蓝天白云更近。
25年前,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设计、研制航天器的理想走进北航,但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很快就能接近蓝天白云,因为他们在3年后被抽调到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学习一个对于所有中国学子来说都很陌生的专业:可靠性专业。从此,他们的研究方向似乎和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这就是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的第一批学生。”如今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系统工程教研室工作的章文晋老师,作为1986年进入北航可靠性专业就读的“黄埔二期”学生,至今仍记得当时可靠性专业的“势单力薄”。
一个刚成立的小所、报名点在体育馆的一个小角落,是那时北航可靠性研究所的一个缩影。“听说那时还是隔年招生,一个班只有30个学生左右。”毕业刚一年的研究生杨德真笑称:“可能谁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的可靠性研究所会如此知名吧。”
就是这样一个当时不起眼的小所,开启了中国的可靠性研究的大门,也成为了现在众多可靠性人才的“襁褓”。
江西省南昌市某军工厂的赵工程师正是那时“襁褓”中的一员。“20年前,可靠性还只是我在学术论文中看到的一个名词,正是北航可靠性研究所的老师到我们厂的培训,还有在北京组织的各类培训班,让我们厂的工程师了解了可靠性,并对可靠性有了最初的知识积累。”赵工程师说他如今不仅感谢北航可靠性研究所能及时开展可靠性专业研究,更因自己能成为早期就接触可靠性系统工程的一批人而感到幸运。
与赵工程师的明确目标不同,20多年前,大部分进入研究所学习的学生,对可靠性的了解仍处于最初期的阶段。“哪个怀着雄心壮志报考北航的学生,不想亲自参与飞机、飞行器的设计呢?我们以后从事的还是和航空航天有关系的事业吗?我们还能为祖国的航天航空做些什么吗?”成为了当时困扰学生一个最大的问题。
“我们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为航天器、飞机算命。寿命的长短,可靠性的相关评审数据,同样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一部分。”北航可靠性研究所创始人杨为民老师一个幽默、朴素的比方,道出的却是一个历经时间洗礼和考验,被证实的真理。现在,没有可靠性论证的航空航天项目,以及武器装备项目,国家已经不予立项。
“如今,随着可靠性人才成为国家紧缺型人才,很多同学报考这个专业时已经很明确地知道,有了可靠性的评审,我们国家才能实现更多的蓝天梦。”杨德真说自己也乐得其中,因为此时的她知道,自己已经离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在寂寞中耕耘
“可靠性技术是‘使能技术’,具有隐含性和滞后性特点。”北航可靠性研究所所长王自力说,它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可靠性研究者需要耐得住寂寞。”所以,在采访中,章文晋老师说他当年同学中,现在还从事可靠性专业的已经不超过10个了。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我们不好评价。但是我认为,可靠性工作如果做好了,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这份成就感很珍贵。可靠性作为一门起步不久的学科,值得挖掘的空间巨大,这对于科研工作者很具有吸引力。可靠性工作至关重要,这份工作必须有人去完成,我们愿意做这样的一批人。”章文晋老师动情地说。
事实上,章老师也在耕耘中实现着自己的梦。“前几天我查了下国航的知音卡,2009年12个月中,我乘坐航班的次数是30多次,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在为航空航天的项目挑刺。”章文晋老师笑着说:“每挑出一个刺,我国航空航天项目的可靠性就会增加一点,成功率也会增加一点,这不就是我来到北航的初衷吗?只是实现梦想的途径有所不同。”
如果对于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耐得住寂寞做研究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80后的女生,还能“不施粉黛,整天办公室、实验室两头跑”就真的需要一种对专业的信仰了。
“每次家人打电话来,都会问你在办公室还是实验室?”杨德真笑着说,家人的询问从不会离开这两个地方。
和杨德真的采访约在了周六,地点是实验室,位于北航可靠性研究所的所在地——为民楼。因为她除了从事可靠性咨询外,还在继续参加系里的科研项目,因此一周6到7天的工作日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从早晨7点到晚上11点的工作时间,也已经习惯。
“支撑你的动力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科研中那个严肃的杨德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感性的女生。
“动力是又哭又笑。”杨德真的回答极其简单。“2009年10月1日那天,我一个人在电视机前看阅兵式,结果是又哭又笑,因为回忆起了太多参与项目时的酸甜苦辣,看到我国武器装备能有自己的参与,那种快乐和自豪是无与伦比的。”
杨德真说能亲身参与国家武器装备的科研项目,这是她的梦想,在研究生面试时,她报考北航的理由就是“为国防事业作贡献。”事实上,作为80后的她,已经参与了国庆阅兵式上三种武器装备的科研项目。
寂寞的人是专注的,也只有专注的人才能毫不计较得失地从事可靠性研究。
据杨德真介绍,为民楼的实验室在一周7天的状态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参与项目组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周末,只要不出差,很多住在校内的老师总会在早晨出现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一直到晚上才离开。一些住所离学校较远的老师,虽然不会那么晚离开,但周六日同样会看到他们的身影。“所以我们在公休期间请教老师问题从来不用约时间,肯定能在为民楼找到他们。”
“安静地恐怖”是杨德真对实验室的第一印象。“但是当你融入到那个氛围里,你会发现效率之高远远超乎想象。”杨德真说正是因为工作效率高,才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而之所以大家不计报酬地加班,并不是因为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工作,恰恰是在享受这份充实的快乐。
“我不喜欢逛街,也不觉得工作压力大,反而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参与的项目中找到成就感。”喜欢爬山的杨德真正是在忙碌中寻找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梦想还在继续
“国庆阅兵式”是在整个采访中被多次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因为作为北航人,章文晋老师和杨德真都参与过阅兵式上武器装备的可靠性项目研究。
“只要是从事过可靠性研究的人,都会在那一刻激动万分,即使他现在已经从事别的行业。”章文晋老师说,歼十出现在蓝天的那一瞬间,有好几个同学通过电话和网络和他分享胜利的喜悦。“虽然已经转行,但我知道可靠性研究所根植在同学们心中的严谨精神是不会变的,可靠性那种挑剔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同样有过项目经历的杨德真,说起当时的情形,声音都高了一个分贝:“国庆阅兵式上,从第一架预警飞机在屏幕中出现,到最后一架飞机飞离人们的视线,我一直是亢奋的。”杨德真说他们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可靠性工程,同样是为国庆阅兵贡献了一份力量。“虽然飞机、飞行器的设计工程师更容易被大家记住,但作为挑刺的可靠性评审,同样不可忽视。那种荣誉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让章文晋老师感到很欣慰的是,现在的北航可靠性专业已经越来越“发达”,不仅组织架构逐步扩张,而且更多矢志可靠性的研究人员和学子越来越多。现在,本科生已经有两个班级的学生,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每年也有近百人,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工程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北航可靠性研究所在“九五”、“十五”及“十一五”开年期间,共承担国防可靠性共性技术预研、国防军工基础科研及国防军工技术基础、型号专项等科研课题近500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部(市)级、校级科技进步成果奖与各级立功奖励50余项。
章文晋老师也在做项目期间承担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虽然忙碌,但休息下来的他,仍然要感谢那段工作经验和现在能参与项目的可靠性评审:“有了项目经验,我才能知道现在可靠性专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在行动中影响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才能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可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