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说,准备把自己的两厢车换成SUV,因为这样的车扛撞,心里踏实。且不说这样的表白是把自己的安全凌驾于其他交通参与者之上,仅就SUV而言,真的就不怕撞吗?
就在编辑准备截稿时,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等人在甘肃遭遇飞来横祸的噩耗传来,虽然外界目前还不确知具体细节,但刘总等人驾驶的途观恰恰是一款大众最新型的SUV,仍然造成四人死亡的惨祸,这足以警示我们: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超越物理极限的碰撞都是“杯具”的前奏。
车身钢板的安全厚度
每次关于汽车安全性能的争论,一定会包含车身的钢板问题,人们习惯于把厚钢板看作汽车更安全的保证。但事实上,为了降低油耗和生产成本,在现代汽车设计当中,车身钢板正在向薄的方向发展。上世纪80年代,普通汽车钢板的厚度大多在1mm以上,90年代这一数字变为0.8~1mm,现在的很多车则把厚度减少到0.6~0.8mm。与车身钢板厚度的递减同步进行的,是钢板材质强度的提高和车身结构的改进。人们欣喜地发现,此时的汽车,车身刚度和在碰撞时的保护能力并没有因为“薄”而下降。
据专家介绍,现在的汽车,在车身的不同地方,会根据作用力的不同,采用厚度和强度不一样的钢板。如车顶盖、车头盖等部位会使用相对薄的钢板,而承受力较大的部位,如防撞梁等部分,则采用高强度的钢板。“当然,即使到现在,也有一些豪华车坚持使用0.8~1mm的厚钢板,因为他们依然认为这样能为驾乘人员提供更高等级的防护。”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博士认为:“决定整车安全的要素是车身结构和主被动安全系统,钢板保持与车身结构相匹配的厚度,才能真正发挥保护作用。”
完美的车身结构更重要
完美是一个形容词,但对于汽车这个工业品,形容词显然不能让消费者信服,于是,“溃缩”、“承载式”等名词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来自万车网的专家说:“如今的汽车无论大小,大多采用了承载式车身设计,不但在燃油方面更经济,一旦发生事故,车身会采取溃缩等方式来消解外力,大大减少产生的破坏力,安全性也有大幅度提高。”
发生在3个月前的那起事故中,被追尾的两厢车后排座位损坏严重,因此也有消费者认为,如果被撞的是一辆三厢车,起码人员的伤害程度会减轻。就此问题,有十几年汽车维修从业经历的陈师傅说:“两厢车虽然没有凸显在外部的行李舱,但内部还是具备行李舱的,遭受碰撞时能起到一定缓冲的作用。安全与否要取决于碰撞的角度和强度。”
事实上,事故中被追尾车辆是一款菲亚特派力奥。现在,派力奥正在淡出消费者的视线,取代它的则是众泰汽车的新车型——朗朗。对于这款今年6月才下线的小型车,它的安全性似乎更引人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众泰汽车相关部门。众泰汽车没有对派力奥的那次严重事故作任何评价,只是强调了它的替代车型朗朗的安全性能较前者有进一步的提升,包括主被动方面的改良和研发,以及众泰在这方面的踏实作风和心态。但是在具体的技术性方面,我们没有得到众泰详细的回答。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一般来说,车舱应该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这样就会在碰撞过程中减小其变形和撕裂,降低对成员的伤害。”他也强调,车身的前部和尾部保险杠和防撞梁的刚度也要适中,既能在碰撞时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减少对驾乘人员的冲击,同时也能减小对行人的伤害。
遗憾带来的教训
这起事故造成的遗憾难以弥补,但总结其中的教训,或许能减少遗憾的发生。有人员伤亡的派力奥被撞的是尾部,车尾的防撞性能显然不容乐观。据了解,世界上大多数的碰撞测试验都没有包括尾部碰撞,如我国的C-NCAP碰撞测试中,只包括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50km/h);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56km/h);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50km/h),而没有尾部碰撞的试验。因此,很多厂家出于成本考虑,对于尾部的安全性设计和碰撞试验都很薄弱。
另外,汽车被追尾时,容易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车内乘员的颈椎。目前,部分车型装备了主动式头枕,在前排的座椅背内设计了一个连杆,发生来自后部的撞击时,身体重量会挤压在这个连杆上,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头枕向前移动,最大限度地防止头部猛烈后仰,保护人员头部和颈部的安全。
专家在此也提醒消费者,购车时,不要过分关注天窗、真皮座椅等非核心配置,而忽视了汽车最应该具备的安全配置。
大众汽车(中国)的技术人员曾对本刊记者强调,大众汽车一向关注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因此在小车和大车的安全设计上强调一个独有的原则,即“越大越软、越小越硬”,像A0级小车,粗壮的C柱可以反映出两厢车对后部防撞被动安全设施的强化,反之为了好看而做薄的C柱则可能意味着安全性的降低。这也许是对准备购买两厢车,而又对长安街事件心存恐惧的车主一个最好的提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