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与心灵对话
2013-03-15 09:40:42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宋菲  图/李滨

    正如《饭局也疯狂》中范伟的经典台词,“幸福与金钱无关,他与内心相连”,

    当你疲惫于名利,辗转于财富的时候,

    当你夜深人静、仰望星空的时候,难免有我是谁,我又为谁而忙的感慨。

    现代生活的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越来越脆弱,

    心理医生这个过去讳莫如深的行当也逐渐被人们认知而接受了。

    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气”之道在于暗示

广安门中医院  汪卫东  教授

    气功能治疗心里疾病么?听起来怎么觉得有点玄!一位业内人士建议我们去采访中医心理专家,用气功方法治疗心理疾病的汪卫东教授时,我们心里其实也在打鼓——气功怎么就跟心理学挂上了呢?这也是我们问汪卫东教授的第一个问题。

    气功跟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

    气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包含气体运动、呼吸调节、形体运动的内容,但不同于西方体育运动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千年来,中国气功采用动静结合的训练方式,进行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与西方的体育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养生、让自己身体更健康,这一目标是相同的。

    我在研究中也发现,练习气功,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其实包涵着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其实对治疗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有好的效果。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己发明并传承下来的,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就将它应用在临床上,通过对他人说理、暗示,达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如果说气功实质是暗示,那您觉得气功的气也只是心里暗示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是个哲学概念,无所不包的,包含物质、功能、气质、天地自然、心理等等概念。气功之气,同样如此。在气功上如果把气单纯理解成物质概念就缩小了其范畴,是对中国哲学、中医、气功中“气”的概念理解过于狭隘,过于片面。

     如果这个气根本不是物质的存在,那您怎么给病人治疗?

    主要还是暗示。比如对于失眠的病人,我就通过语言和动作,诱导他排除杂念,放松绷紧的神经,他很快就能进入睡眠状态。只需要告诉他们我在用气功给他们治疗,基本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你们肯定也听说过,过去的气功师给人发功治病,治疗几个人后,气功师“元气大伤”,我认为,这其实是气功师自己也被心理暗示欺骗了,认为自己真的有一部分气被消耗了,身体受损伤⋯⋯我就不会这样。我没有发功,也没有把自己的气输送给别人,我只在诱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这种诱导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有不少病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比如失眠,头晕,消化系统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等。如果一个人自己坚持练习气功,通过自身形体、呼吸、意识训练,进行自我暗示和调理,对这些疾病的缓解和消除有一定作用。我们治疗,则采用外气功形式,按照传统的气功来说,就是为病人导入“气”,实际上是诱导暗示方式。这类似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但不完全一样。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缺少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对生性含蓄的中国人来说,有时会有些尴尬。但通过气功方式,有中国味儿,中国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毕竟有些隐私话题不是很容易对陌生人说出口的。

     气功治疗失眠和催眠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诱导,只是气功治疗失眠在诱导过程中用了“气”这个概念,因为中国人信气功,信的是“气”。

     如果病人知道了气功治疗没有“真气”,只是暗示,产生抵触情绪怎么办?

    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使病人消除心理抵触,比如通过物理的方式,扎针灸,用灯烤一下,接上电极等。况且利用传统科学的手段,一切为了病人的健康,就算知道我是暗示又有什么坏处呢,毕竟效果不错。

    您认为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是怎样的关系?

    西方心理学是在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本身没有心理学这个概念,但气功是在中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适合本土的文化。医学本身就诞生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更是处在这个交叉位置上。比如中国“补”文化,国外没有,中国人献血之后一定使劲儿补,外国人直接就上班去了。因为中国人对血的崇拜,千百年传承下来没办法改变,如果你献完血领导让你正常上班,我保证不久之后你要出症状的,但实际上是心理作用导致的,献血本身影响根本没那么严重。

     您聊聊车吧。

    车对我来说就是代步工具,为了交通方便而已,适合就好。有些人把它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过分追求高档奢华,我认为这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好。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真我

心理咨询师  朱清菱

    催眠师反复暗示一个身材瘦弱的女孩“你的身体很硬,像钢板一样”,被催眠的女孩儿被抬起肩膀和脚,中间悬空,女孩儿的身体依然保持笔直。催眠师叫人使劲儿向下按女孩的腰腹,女孩依然保持笔直状态⋯⋯这是我曾看过的一个催眠表演,打那时起,我便觉得催眠很玄乎很神奇,催眠师也是个很神秘的职业。

      催眠真的有这么玄乎吗?

    催眠对我们来说主要用于治疗,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心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于你们所见到的催眠表演。

     催眠在治疗中怎样应用?

    人的心理障碍有的来自于儿时成长经历。我们通过催眠,让他回到从前问题发生的当下,帮他场景再现,让他用现在的认知看待当时的事情,重新体验、重新处理一遍,帮他们过了心里那道坎。比如我的一个咨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连续换了4个单位,直到第五个单位才察觉到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在人际交往上问题严重。经过交谈我发现,问题出现在她儿时的家庭。他认为父母亲很少关爱她,她内心的逆反、愤怒不敢表露。咨询一开始我让她随意画一个人,她画的是一个双手握拳愤怒奔跑的孩子。用心理学解释是一个逃离状态。我们通过催眠,让他回到过去的生活,让她用现在的认知感受、处理过去的事情,她释然了,发现当时她的父母很爱她,她从此变化很大。治疗结束时我再让她画一个人,她画出来的是一个优雅、知性的女性,正如现在生活中的她。

    您刚刚提到绘画疗法,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可以说 每个人都是天生会表达自己的画家,画出的都是自己的心理投射。我们心理咨询师可以借此分析他的内心世界。比如请他们画一颗树。心理压力特别大的人画出的树可能会有很大的树冠,而且呈扁平状。再比如请他画10个果子,有些人可能会画10个一模一样的苹果,但思维开阔的人可能画出10种不同的水果。这些都可以帮忙分析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我听说还有音乐疗法,如何在治疗中起作用?

    比如我遇到过一咨客,我知道他心理有些东西不方便说,但通常我们会请咨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咨询师,以便追根溯源并给出解决方案。我们了解了咨客的大概状况后,就选用音乐治疗方法。带着咨客根据他当时的心理状态选择音乐,一路下来,音乐的风格逐渐变化,也能看出他心理状态的逐渐变化,直到最后进入很轻快愉悦的音乐。效果非常神奇。

     您是如何走进这一行当的?

    20多年前我在医院工作,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喜欢到我办公室跟我聊天,倾诉他们遇到的麻烦和问题,当时我就感觉心理咨询很被需要。我自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便在与同事、朋友的交流中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这些知识,得到不错的反馈,有人建议我开心理诊所,我觉得应该经过专业训练,就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读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正式走上了这一行业。

     心理学对您自己的生活应该也有不少正面影响吧?

    我们都是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也会纠结、会有愤怒,但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可能稍微巧妙一点。生活中我会培养自己很多爱好,绘画、音乐,如果遇到让自己愤怒的事情,就用深呼吸或者改变思维角度的方式缓解。

       您平时开车吗?

    平时不开车,北京交通不畅,做咨询需要守时,所以我基本上会选择地铁这种能让我时间更有保证的交通方式。

    那您想象中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我喜欢外形精致,没有棱角的车,喜欢那种很轻便的,空间不要太小,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车。我晕车,不喜欢车里很闷,我很在意空间以及空气流通。另外,也希望环保一些,我不喜欢尾气的味道。

    如果我也是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可以这样分析您的心理状态:不完全封闭,说明您喜欢与人交流,心理很阳光;精致没有棱角,说明您注重自己形象,也善于与人交往。希望车环保一些,说明您很有爱心。

    哈哈,有点意思。你们这个问题给了我启发,看来我以后也可以考虑让来访者画辆汽车来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

人人需要一根心灵拐杖

心理咨询师  陈丽

    从小做一个好学生,考一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就像现在很多孩子被期望的一样。社会上不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看起来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不少值得别人羡慕之处,但自己心里未必都那么快乐。做过大学老师,后在IT业闯荡多年,已经做到某跨国大公司骨干,如今却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陈丽对此深有体会。她说很想探索一下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于是某一年,她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转行心理学。

    从IT到心理学,您这个转行的跨度是不是有点儿大?

    心理学,其实是我多年前的梦想。当年考大学的时候自己填的第一志愿是北师大心理学,但我的父母和老师考虑到当时中国没有临床咨询,只限于很宏观的研究,都觉得学心理学将来找不到工作,就直接把我的志愿否定了。后来考到北师大一墙之隔的一所高校学工科,读完硕士留校任教,心理学一直都没忘。后来到国外工作,有时间就在大学里选修了一些心理课程,还参加了一个社区互助小组,在里面大家可以互相倾诉困惑,表达情感,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别人帮助。后来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是一种团体的心理辅导形式。

    那你以前的职业对心理咨询有帮助吗?

    一个人的技能只是一方面,丰富的人生对心理咨询更为重要。越有智慧,阅历越丰富,越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对我来说,所学所做其实都是在丰富自己的经历,都是有用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通过专门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过关之后就可以从事咨询。

    你有没有咨询过心理咨询师?

    很多次。咨询师也是人,也需要不断成长,需要不断认识自己有什么情结,有什么误区盲点,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永远达不到100%。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咨询师,都需要一根心灵的拐杖,并不是说你抑郁了才需要。现在我的咨客当中,就有那种整体状况很好,心理也很健康,只是希望更成熟,成长得更好的人,这是成长型咨询,但在中国这种情况特别少,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需求。

    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听了别人太多心理问题倾诉,会不会变得不健康,怎么保证咨询师本身没有问题呢?

    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心理督导师。督导好比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在从业之初,以及从业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定期与心理督导师沟通。心理督导师可以用更专业的眼光,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帮助心理咨询师分析案例,这是对咨客也是对心理咨询师负责。

    心理咨询师最忌讳的是咨客的问题恰巧与咨询师自己的问题搅到一起却不被觉察。比如说,咨询师刚经历了婚外恋,伤痛还未处理好,这时来了一个与他处境相似的客人,心理咨询师会不自觉地提建议。

    实际上,通常咨询师不能给来访者提建议,而只是帮他从理性的角度梳理情绪,梳理思路。如果督导发现心理咨询师在某一案例上有特殊情绪,就可能建议心理咨询师去找其他心理咨询师咨询,或者直接给心理咨询师做咨询。

      咨询师为什么很少提建议?

    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启发、引导、支持、鼓励、陪伴,在这样的氛围下,咨客会渐渐为自己做一些决定。比如说恋爱中女孩儿已经提出分手,但迷迷糊糊,一会儿觉得应该分手,一会儿又有点后悔等等摇摆不定。人在强烈情感下,思绪混乱,心理咨询师要陪着她经历整个过程。允许她哭,也允许她后悔,因为这是必须经历的,重点是陪伴她接受自己这些心路历程之后,让她明白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要把这些东西正常化,然后做出自己理智的决定。人的痛苦都是双重的,首先因为不能接受事实而痛苦,然后又因为产生消极情绪而自责。咨询师跟她交谈的过程中,她一点点倾诉,不断确认自己做出分手这个选择是自主的而非被动的,慢慢就理清自己为什么要结束这段关系,也就走出来了。当然,不给建议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某些青少年行为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正轨,不可能不给建议。

     您理想的汽车什么样?

    绿色无污染、个头小、方便灵活、节省空间,比如SMART,但不知道这种小车安全性能怎么样。不过我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摇上号。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6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