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托车行业从1992年开始快速发展,产量逐年上升,2002年达到创记录的1292万辆。目前全国有上百个城市限制摩托车上牌,制约了城市摩托车市场的发展。但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摩托车作为日常生活中有效的代步工具,及广阔的国外市场,摩托车行业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为了更好的规范摩托车市场,提高产品的质量,正确引导消费,2003年第1季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摩托车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本次抽查了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重庆、广东、江苏、浙江等4个省市51家企业生产的51种产品,合格48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4.1%。
虽然本次抽查抽样合格率较高,但认真分析,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
一、产品性能一致性和可靠性差。尽管我国实用型小排量摩托车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车型相差不多,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较差。在本次抽查产品的磨合过程中(每辆车1000km),有11种产品出现3类故障,有15种产品出现4类故障,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这是由于一些企业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不完善、检测手段不齐全、操作人员素质不高、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所造成,而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企业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技术能力薄弱,产品开发能力差。 随着安全、环保、节能法规的不断加强,摩托车生产企业需要根据标准法规推进的速度制定达标进程和实施方案。国外公司一般都能积极应对,而我国摩托车企业几乎没有这些前瞻性的技术储备,虽然一些企业也开始重视摩托车产品开发,购买了产品开发设计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手段也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有能力的设计人员却很缺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另外,企业花巨资购买的检测分析设备、测量设备和计算机及高级软件,使用效率很低。
三、缺少品牌战略,市场竞争力低。 我国摩托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知名品牌,如嘉陵、豪爵、钱江、力帆等,但这些品牌与日本的本田、铃木、雅马哈则不能同日而语。近年来,日本企业敢于采购我国的零部件,组装后用他们的品牌和高于我国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往国内外市场,就是利用他们的世界知名品牌效应。摩托车是一种耐用消费品,相对价格比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般消费者不能简单直接的判断其质量的好坏,而品牌就是企业的形象,能够为顾客提供某种质量保证,通过品牌效应对产品质量产生信心,因此,在不以价格为首选的条件下,品牌营销将成为主流。
通过本次抽查反映的情况看,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规范的管理、完备的技术、优质的产品、良好的品牌,在行业中树立了典范。而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持续稳定保证产品质量。
针对本次抽查结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责成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不合格生产企业进行处罚,并责令其整改;同时鼓励企业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储备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摩托车产品的质量水平。
2003年第1季度摩托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部分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企业名单
序号 |
企业名称 |
商标 |
型号 |
生产日期 |
1 |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
嘉陵 |
JH70-A |
2003-01-09 |
2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Haojue-SUZUKI |
GN125 |
2003-01-10 |
3 |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
五羊-本田 |
WY125-A |
2003-01-09 |
4 |
济南轻骑铃木摩托车有限公司 |
轻骑铃木 |
QS125 |
2003-01-08 |
5 |
钱江集团有限公司 |
钱江牌 |
QJ125 |
2003-01-09 |
6 |
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建设YAMAHA |
JY110 |
2002-12 |
7 |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力帆LIFAN |
LF125-3 |
2003-01 |
注: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