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庞鹤) 过度包装,形容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说词过于溢美等。抑制过度包装和回收利用包装废弃物的责任主体应是生产者。国家相关政策明令禁止产品过度包装。不过,部分企业仍然背道而驰,逾越监管红线。
多种产品被查出过度包装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的产品商品包装物减量(过度包装)跟踪监督抽查结果显示,9批次产品被检出包装空隙率不合格,涉及标称山东德兴堂阿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树德堂”阿胶糕;标称桂林周氏顺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周氏”猴头菇山药薏仁燕麦、1批次“周氏”健康大礼、1批次“养蜂农”花香洋槐冻顶(洋槐蜜)、1批次“养蜂农”阿胶蜂蜜膏;标称深圳捷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商)生产的1批次“捷氏蜂社” 精装大礼、1批次“捷氏瑞健”蛹虫草燕窝饮品;标称苏州尚美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欧莱雅黑精华礼盒;标称桂林智仁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委托生产者)生产的1批次“智仁”洋槐蜂蜜膏。
中国质量新闻网梳理发现,此前也有不少品牌因过度包装被点名。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2月2日公布的2022年产品(调味品/可可及焙烤咖啡)包装物减量(过度包装)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标称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商)生产的培丽牌虾籽酱油包装空隙率不合格;标称上海每日黑巧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经销商)生产的每日黑巧好好好巧巧克力及其制品礼盒包装层数不合格。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3年1月19日公布的2022年上海市蜂产品包装物减量(过度包装)监督抽查结果显示,16批次产品被查出“包装空隙率”不合格,涉及“养蜂农”紫云英蜂蜜、“名士威”王浆蜂蜜制品、“蜂语农”甜蜜福礼蜂蜜、“智仁”洋槐蜂蜜膏等。
企业对抽检出的包装不合格的产品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进行重新包装等相关整改措施?对此,中国质量新闻网致电前述因过度包装被点名的生产商桂林周氏顺发食品有限公司、苏州尚美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等询问相关情况,截至发稿时,这些企业电话未能接通。
“套娃式”包装令人反感
包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但有些利用夸大包装装饰功能从消费者身上取得更多价值的做法就不可取。
提倡极简生活的李女士对中国质量新闻网表示,逢年过节,家里会收到亲戚朋友送的带包装的物件。“有的东西堪比‘套娃’,看起来一大箱的东西,拆箱一看,只见里三层外三层外加不少撑满空间的材料,去除这些,东西根本没多少。如果不是这些包装材料占用较多空间,这点儿东西本可以用更小的箱子装的。”
青海省消费者协会此前公布的一项关于过度包装的消费调查显示,在对过度包装的看法方面,超过五成的消费者认为目前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常见,特别是礼盒装月饼、茶叶、化妆品。62.7%的消费者认为要坚决抵制过度包装。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郭丽珠对此表示,产品过度包装会间接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商家通过过度包装吸引消费者购买以增加利润,对消费者来说,产品包装的成本包含在产品价格内,最终还是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过度包装为何难治理?
据了解,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包装设计和使用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等是目前市场上产品过度包装的主要形式。
据业内人士介绍,过度包装危害不小。一方面,增加了成本、抬高了售价,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承担。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有数据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 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过度包装产生的成本相当可观,而这些耗费大量资源的过度包装物,到了消费者手中全部变成了生活垃圾。
过度包装问题为何难制止?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产品过度包装是个老问题。产品过度包装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商家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因素,还有部分消费者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盲目追求所谓的有“面子”。事实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为过度包装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如何根治过度包装“顽疾”?
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已于2022年8月15日实施。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层数、空隙率和成本三个指标进行了严格规定。例如,包装层数方面,粮食及其加工品、月饼及粽子不应超过三层,其他商品不应超过四层。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避免过度包装。
国家明令禁止产品过度包装,但目前过度包装现象仍不断出现。其中,多以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尤为突出。
过度包装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陈音江表示,产品过度包装不只是行业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问题,只有大家共同抵制奢侈浪费之风,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来说,企业应该主动把精力放到产品质量和价格上,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实惠产品,而不是靠通过豪华包装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自觉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不盲目追求过度豪华包装;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和指导,引导企业落实有关法律规定,自觉抵制过度包装行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国家已经出台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相关政策,随着整个消费的理性化,如今的消费正回归“务实营销”,也就是以品质为导向的消费思维与消费行为。过度包装未来一定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以品质为核心、品牌为辅助的服务体系和思维逻辑才是符合消费者尤其是新生代消费力量对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