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防晒口罩成为街头巷尾的“硬核”装备。但最近,“防晒口罩越戴越黑”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据数据显示,近70%消费者全年保持防晒意识,其中78%是为了美白,65%为了抗老,而93%的人将脸部防晒视为重中之重。
图片源于小红书
当物理防晒成为新宠,
为何精心防护的脸部反而更黑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
你戴的可能根本不是真正的“防晒口罩”!
本文将从
防晒必要性、原理、衡量标准
品质鉴别及选购指南
等维度详细拆解
助你科学选对适合的面部防晒装备
1
紫外线的“隐形伤害”
适量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D,有益骨骼健康,但过度暴露会造成多重不可逆伤害。
研究显示,紫外线是导致皮肤老化的首要外源性因素。到达地表的紫外线90%以上是长波紫外线,它穿透力强,能穿透玻璃:一方面促使黑色素大量生成让皮肤变黑;另一方面穿透表皮损伤真皮层,破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导致皮肤松弛、老化、长皱纹。皮肤的自我修复虽能恢复,但可能引发癌变,修复次数越多,致癌突变风险越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所有紫外线列为I级致癌物,日晒可导致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等皮肤癌。
此外,过量紫外线还会造成皮肤光免疫抑制及眼睛损伤(如白内障)。若不注重防晒,这些健康问题会随时间累积出现。因此,科学防晒并非 “爱美” 小事,而是守护皮肤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必要措施。
2
专业防晒与普通口罩(面罩)的区别
防晒口罩(面罩)的核心作用是通过物理阻隔实现对紫外线的防护:
01
防晒口罩(面罩)的 “防护机制”
高密织物理遮挡:用聚酯纤维、锦纶等高密度面料,以紧密纤维结构形成“隐形屏障”,直接阻挡紫外线穿透。
反射与散射辅助:部分产品借助特殊涂层或防晒助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将紫外线反射到环境中,或通过颗粒结构散射其路径,进一步减少到达皮肤的辐射量。
02
与普通口罩(面罩)的核心差异
普通口罩(面罩)仅靠材质天然属性(如厚度、颜色)防晒,效果有限且不稳定;防晒口罩(面罩)则通过“定向设计”升级防护:面料经专业防晒处理,可达UPF40 + 等标准;版型贴合面部,覆盖颧骨、下颌、颈部等易晒部位,减少裸露;部分还加入凉感纤维、透气孔,兼顾防晒与舒适度。
简言之,防晒口罩(面罩)的“防护力”不依赖厚度或颜色,而是凭借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高效阻隔紫外线,为面部提供专业防护。
3
认准紫外线防护系数(UPF 值)与 UVA 透射比
防晒口罩(面罩)的防护能力有明确科学标准,而非主观感受。根据国标GB/T 18830—2009,需同时满足“UPF>40且UVA透射比T(UVA)AV<5%”,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核心指标,值越高防护越强;UVA穿透力最强,是皮肤光老化主因,其透过率越低,对深层皮肤保护越到位。
正规产品会明确标注“UPF 40+”“UPF 50+”,选购时应优先选标注清晰、符合国标的产品,避免被未达标产品误导。
4
四步避坑指南
01
查看标识
认准 “防紫外线产品” 标注(符合 GB/T 18830—2009,即 UPF>40 且 UVA 透射比<5%),以及制造者信息、纤维成分等基础信息,排除 “三无产品”。
02
检查面料
优先选织法密实、厚度适中的;深色防护性强(适合高需求),浅色更凉爽(适合高温),按需选择。
03
警惕陷阱
理性看待“添加玻尿酸” 等噱头,UPF>40 即达标,无需盲目追高,按需求选择即可。
04
简单测试
用紫外线感应卡辅助判断(遮挡后变色越浅越好);实际穿戴后若仍晒伤,需更换产品。
5
从性能到体验的全面考量
01
安全为先
查标签,需同时标注 GB18401-2010 B 类(安全)和 GB/T 18830-2009(防紫外线),且包含 UPF 值、使用提示等核心要素,缺项慎选。
02
设计细节
选覆盖全脸及颈部、耳带 / 头带可调节的款式,口鼻处带透气孔更舒适,尤其适合戴眼镜或户外通勤。
03
颜色与面料
同材质下深色防护性强(适合高需求)、浅色更凉爽(适合高温);优先选织法紧密、有厚度且透气的面料(如桑蚕丝、原纱面料),避开稀薄透光款。
04
易清洗与耐清洗
选水洗后不变形、防晒性能稳定的款式。轻柔洗涤(机洗用洗衣袋、中性洗涤剂、低温),阴干或反面晾晒;面料变薄、透光等需及时更换,参考吊牌耐洗次数。
05
品牌与渠道
优先选口碑好的品牌,通过官方渠道、正规商场等购买,警惕低价、标识不清的产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希.防晒的真相.大自然探索DISCOVERY OF NATURE,2022年08期,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