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质量出品>>全媒资讯>>
多彩贵州网调查:草海之“痛”
2015-03-17 10:25:51 多彩贵州网

   草海,位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

   作为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典型性及物种多样性,造就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被称为“鸟的天堂”、“水下森林”、“物种基因库”和“露天博物馆”……

   可是,生态专家实地调研后认为,“草海目前正面临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亟待实施抢救性保护”,若不及时抢救,草海将在37年后“消失”。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文/赵曌图/杨昌鼎)日前,本网记者走进草海,展开了为期3天的调查,感受“草海之痛”。

    现场:入湖河道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调查:污水直排入湖

    阳春三月,午后的草海沐浴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之下。

   放眼望去,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天海一色相映成趣。草海湖畔的刘家巷,垂柳已经冒出了点点嫩芽,诏示着春天的到来。

   “前面就是黑颈鹤的觅食区,每天早上都会有100多只黑颈鹤在这里觅食。”这里是草海黑颈鹤六大栖息地之一,顺着管护员刘广惠手指的方向,几百米开外依稀能见着嬉戏的黑颈鹤。

刘广惠所管护的刘家巷,是草海黑颈鹤六大栖息地之一

    可草海周边的水域,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发源于草海东北面的中河、沙河,流经威宁县城老城区,在刘家巷汇流,经过栖息地后流入草海。记者看到,眼前这条所谓的“河”,漂浮着各种垃圾,河水乌黑,恶臭扑鼻,在没有任何截污措施、不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流进了草海。

    “夏天一涨水更严重。”刘广惠说。

眼前的中河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河水乌黑、污水直接流入草海

   草海里的污水和垃圾基本来自其濒临的威宁县老城区。每年雨季到来的时候,河道里残留的垃圾都会被脏水带到草海湖里,还有部分会被抬升的水面冲到鸟类觅食区。仅仅是刘家巷栖息地一处,每年当地政府就得花上半个多月,从河道清理出几十吨垃圾。

   据了解,环草海湿地就有18个村99个村民组,居住着9万余人,像中河、沙河这样的入湖河道,在草海周边大大小小总共有35条。靠近县城区域的河道是污染的“重灾区”,其中有七八条河流的污染“特别严重”。

草海东北岸的入湖河道之一,位于威宁县六桥街道前进村的祖家沟,污染情况同样触目惊心

   草海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13年8月,毕节市水文水资源局与威宁草海管理局、威宁县草海综合治理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组,沿草海周边入湖排污设施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发现:汇入草海的污水沟渠大致有21处,初步估算每天进入草海的污水量为8066吨左右。来自城区、环湖周边的生活、生产污水,成了草海的永续污染源。

    现场:唯一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

    调查:“临渴掘井”难解历史遗留问题

    来自老城区每天数千吨的污水为何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从威宁老城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记者一行“找”到了该县目前唯一的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冬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尝试着解决问题,“只要是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水,我们绝对不会让一滴不达标水流出去。”

厂长李冬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厂自建成投用之日起便一直超负荷运行

   威宁污水处理厂2009年开建,2010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目前主要负责城区生活、生产污水的处理。污水处理厂自建成投用之日,便一直超负荷运行。

   “规划设计之初,没想到会有这么污水啊!更没想到污水这么脏!”李冬言语中透出几分无奈。

   根据供水单位的数据,威宁新城区和老城区每天的自来水供应量超过20000吨,加上地下水、井水等水源的使用,全县每天产生的污水将近30000吨。该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0000吨,远远不够。

   一边介绍,李冬一边查看正在分离垃圾的设备,“自动控制,每隔两小时捞一次垃圾。每天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的固体垃圾和淤泥就有10多吨。什么都有,尿不湿、塑料袋、一次性用品……”

分离垃圾的设备每隔两小时捞一次垃圾,每天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的固体垃圾和淤泥超过10吨

   据了解,目前威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可达20000吨的二期工程即将完工,本月底即将投入使用。

    “二期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就是30000吨,够用吗?”

    “不够!”面对疑问,李冬坦言,根本没有机会把这些污水变干净。

   由于历史规划和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老城区的污水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网收集。该区域的部分污水只能通过一个提升泵站到达污水处理厂,每天只能达到4000吨。很大一部分污水都无法得到处理,和生活垃圾一起直接排放到草海湿地。

 

这是污水处理前后的对比,李冬遗憾的是,根本没有机会把更多的污水变干净

   “只能在濒临老城区的地方再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威宁草海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祖启朝表示,这是目前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已经完成了规划,在等相关部门批准。”

    专家:若不及时抢救草海37年后将会消失

    调查:水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成“杀手”

    富营养化、外来物种入侵……采访中,这样的关键词不断在记者的耳边出现。

在草海上游的西海码头,因为水体富营养化疯长的植物覆盖了湖面

   “污水直排是目前草海水体污染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比之污水处理的难题,更让祖启朝头疼的是,污水入湖之后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草海周边的农业面源污染。

   在草海周边,分布着很多农耕地,被雨水淋刷后近70%的化肥和农药流入草海湿地,直接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

   对此,长期从事草海生物物种监测的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袁果深感担忧,“有的地方已经看不到水面,船都过不了。”袁果告诉记者,2014年,他发现,草海上游区域铺满了大量满江红、绿萍、空心莲子草等适应富营养化的水生植物。现在,整个草海的东北面都已经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并在向下游区域扩散。

   水体富营养化,为外来物种的入侵疯长提供了“温床”。2011年,草海曾耗资40万元清理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仅完成清除面积114.6亩,但打捞出的空心莲子草达到了750多万斤。

在草海的上游河段,记者随手一抓,就可以捞出大把的空心莲子草

   外来物种的入侵,成了草海水生环境的“生态杀手”。前几年还能见到的海菜花等土著植物如今已经彻底消失。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上的大炼钢铁砍伐林木开垦土地,草海保护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底泥淤积加剧。

   据统计,草海保护区面积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15.3%,水土流失面积达31.4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2.8%,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流入草海的土壤达52900-110865吨,使得草海的水位由原来的5-6米演变到现在的平均2米。

   2013年8月,中国科协曾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赴威宁就草海的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如不及时治理水土流失问题,预计37年后草海将完全退化为沼泽,“高原明珠”将不复存在。

    “高原明珠”岌岌可危,草海的保护与综合治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年多过去了,问题依然存在。

   分析草海湿地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现状和形势,祖启朝总结了五个“最”,最紧急的是截污治污;最复杂的是面源污染治理和环境优化;最危险的是底泥和水草淤积;最困难的是退耕还湿;最核心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

    草海的保护与综合治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