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有辆自行车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8-07-23 17:17:16

于晓蕾

父亲有一辆自行车,永久牌的,座垫前面有根大杠,写满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见证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承载着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这辆自行车是大哥求学用的代步工具。每个星期,大哥都会骑着它到八十里外的新集高中去上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有一辆自行车骑是很前卫的消费,所以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辆自行车转来转去。每个周末,父亲都会把它检查调试好,这些都让我觉得它很神奇,让我更加羡羡慕大哥能得到父亲的宠爱。后来这种厚爱有幸又转移到了我的身上。

说它转移到了我的身上是因为大哥高中毕业工作后,他的自行车“退役”了,成为了父亲的代步工具,也开启了父亲对我疼爱有加的起点。

父亲是个赤脚医生,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常在田里干农活,没空赶集,买菜购物的事就由父亲来做。我在家里排行老小,任性,喜欢跟路,所以父亲总会让我坐到座垫前面的大杠上,然后驮着我一道赶集。

坐在自行车大杠上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就会谈笑风生,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甚至讲到从他妈妈那里听到的真人真事。从鬼子进村到他童年求学拜师学艺。我会稳稳的坐在那里竖着耳朵用心聆听,时不时昂起头看着父亲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庞。那根温暖的大杠、那辆前卫的自行车,也就在我心里烙下了永久的印迹,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到了集市上,父亲经常会购买一些火柴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偶尔也会有猪肉改善一下伙食(那会是在周末哥哥们上学回家的时候)。我妈常说这种生活已经算是非常好了,他们那一代人吃不饱饭是正常的事。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部分人吃胡萝卜(父亲也喜欢吃它可能也源于此);胡萝卜没了,就挖野菜烧粥充饥;野菜挖完了,就只能饿死。所以她常教育我们姊妹六人学会勤俭节约,父亲也常言传身教。

那辆永久牌大杠自行车在八十年代承载着我厚重的记忆。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会骑着它到很远的大庄街(距我家有近五十公里)上赶早集卖粉丝。我们常在寒冷的冬夜被院内的声音吵醒。那是父母把打好捆的粉丝抬上车然后推出院子发出的声音。我很疑惑父亲为什么走这么远的夜路赶去卖粉丝,后来从母亲的口中才得知那里粉丝能卖个好价钱,可以多补贴一下家用。天亮或稍晚点父亲就能赶回家,也会带一小点面包给我们打牙祭(在家我最小,哥哥们都让着我 ,所以能多尝尝)。面包香味诱人,到现在依然弥漫在我心头,让我常常感叹现在寻遍了大街小巷却再也吃不到如此美味的食物了。仔细一想,其实是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需求产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生活愈发红火,大鱼大肉吃腻了,其实面包的味道没有变,是自己变了。

后来,邻居们也骑上了自行车。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年轻人找对象开始以“三响一嘎叽”为标准 。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成为年轻人订婚时的必需品。茅草屋变成了瓦房、平房、楼房。拖拉机、四轮车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视、洗衣机成为了生活必须品,全村老少爷们再也不用挤在大队部围着一个小电视机看《射雕英雄传》了。

再到后来,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粮食收获的愈来愈多,人们也越来越富,但是交公粮却越来越难。每年夏天,总会听到邻居们抱怨公粮难交,所以每次交粮前大家都会晒干、筛好,形成惯例。即使这样,到了粮站还要再过好几道关,导致农民们怨声载道,感叹生活富裕了交个公粮为啥这么难。

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国家取消了交公粮制度,给农民们发起了种地补贴,一项项富民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兑现。父亲和邻居们一样欢呼雀跃。他们再也不需要交足国家留足集体了,种地的积极性愈发高涨,日子愈过愈红火:一道道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蜿蜒泥泞的土路,人们住上了宽大的房子,通上了水电,汽车、电动走进了千家万户。尽管父亲年事已高,却也赶潮骑上了电动车,但是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依旧存在我家院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一年前,环县东路全县贯通,343省道改道通车,从县城到老家近十八分钟车程。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河也被拓宽,河里的水已经恢复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清澈,一座长长的桥飞架南北,撑了一辈子篙、爱说笑的三大爷终于可以放下篙颐养晚年了。

如今,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家门前的那座桥上车水马龙,父亲却走了。但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愈过愈红火……

(责任编辑: 语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