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外企工作的阿丽是个“减肥控”,对自己的体重锱铢必较。在她每天的餐单上随处可见无糖食品的身影:早餐喝的是无糖酸奶,下午茶的小点心要选无糖饼干,平时买饮料也要挑“无糖”的……然而让阿丽困惑的是,她已经几乎把生活中的“糖分”榨得一干二净了,可体重的数字却依然无法让她满意。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和阿丽一样,把无糖食品作为减肥食品,然而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无糖食品真的如广告所宣传的那样,怎么吃都不发胖吗?
无糖食品良莠不齐
无糖饼干、无糖核桃露、无糖燕麦片……许多食品包装上印有“无糖”字样,但查看配料表却发现,所谓的“无糖”只是没有添加蔗糖,或是把口味由甜变咸。在北京某超市的“无糖食品”专柜前笔者看到,这里的无糖食品种类丰富,有标示“降糖”字样的各式饼干、面粉、营养面,也有醒目标注含“木糖醇”字样的沙琪玛、饮料、糖果、奶粉,一些产品上面甚至标有“调节血脂、血糖”字样。
无糖食品种类很多,无糖食品的准确定义是什么?
专家介绍,严格来讲,不含蔗糖、不含淀粉、不含糖的食品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目前很多在市场销售的无糖食品都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
据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医师于康介绍,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乳糖等的甜味食品。消费者要了解的是,食物中糖的来源绝不仅是能产生甜味的蔗糖、果糖、乳糖等,而像饼干、面包、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其本身就是“糖”,进入人体后会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同样会对体重和血糖产生影响。
市场上的无糖食品是否完全不含糖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查阅了相关标准,在国家标准GB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中规定,无糖食品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食品。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通则》关于糖含量的规定是推荐性的,一些食品尽管包装或广告上打着“无糖”的宣传,但是不是真的不含糖,或者能否符合《通则》中对“无糖”的要求,消费者很难判断。
仔细辨别合理食用
据介绍,“无糖”在国外一直是很流行的饮食观念。近几年,无糖产品不断在国内市场上涌现,很多主流品牌都在开发无糖产品。为了保持食物的风味,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部分糖分或使用甜味剂,包括糖醇类等。
于康说,无糖食品配料中的木糖醇虽然不会被人体吸收,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但是也应适量摄取。他介绍说,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用无糖或低热量饮料的人比普通人发胖速度更快。此外,大量食用木糖醇易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很多国家要求在含有木糖醇的食品包装上注明“过量摄取可能导致腹泻”等类似的消费提示。
对于无糖食品,营养专家的观点是“可以吃,但不能放任”。于康指出,无糖食品中的“糖”其实仅仅是狭义的蔗糖、果糖、乳糖和红糖等,但医学上“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了米、面等所有淀粉质在内。“因此在吃一些所谓‘无糖饼干’、‘无糖糕点’时,吃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同样会经过代谢产生葡萄糖。”当然,如果食品中不含蔗糖,对于血糖的影响相对会少一点,但如果认为吃的是无糖食品,摄入量过多,这不仅不能控制血糖和体重,反而会使这两个指标上升。他以无糖麦片为例,其中往往添加糊精作为蔗糖的替代品,虽然糊精不甜,但作为淀粉的水解产物,也能在人体中水解为葡萄糖,而且升高血糖的速度甚至高于蔗糖。
对于一些人将无糖食品作为减肥食品的现象,专家指出,一些人为了减肥不吃碳水化合物其实并不科学,因为容易产生饱腹感的碳水化合物吃少了,那么进食其他食物的比例自然就会增加,最后不仅达不到减肥的效果,而且还会由于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使得身体消耗蛋白质来供应能量,导致出现精神不振、抵抗力下降等蛋白质缺乏的症状。
于康还指出,与其追捧“无糖食品”,还不如多吃更加天然、也更有营养的粗粮。因为像燕麦、黑米等粗粮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进入胃肠后,会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同时增加饱腹感,使糖的摄入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多食用粗粮会影响对蛋白质的吸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食用粗粮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一日三餐中粗粮只吃一餐即可。
如何选购无糖食品
▲ 选购无糖产品不仅要看其是否标注“无糖食品”字样,还要看其配料表,看产品是用何种甜味剂代替了有关糖类,因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等其他糖类。
▲ 不仅要看食品的包装上有无蔗糖含量,还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虽然有些食品的添加剂中并不含糖,但食品原料本身可能含糖,因此,无糖食品并非完全不含糖。
关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营养专家指出,在选购无糖食品时,除了关注糖分含量的多少外,还要看食品的成分,即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反映的是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根据这一概念,葡萄糖的GI定为100、蔗糖为65,而普通面粉做的食品的GI是88.1、大米饭是83.2。可见,米饭和面制品等碳水化合物引起的血糖升高指数其实比蔗糖高。这是因为淀粉在小肠中可以完全水解为葡萄糖,而蔗糖则水解为一半的葡萄糖和一半的果糖,其中果糖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因此,评判一种食物是否会对血糖波动构成影响,要看的不仅仅是食物是否含糖,而是要看它的血糖生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