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好设计让家电更贴心
2011-12-15 13:48:16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上世纪80年代,安全、有保障是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主要消费诉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关注除了安全保障、耐用的基本要求外,又上升为高性能、智能化。而现在,仅性能优越也开始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更多的消费者又有了新的追求:家电产品也要有好的设计。

    家电设计也可以分级

    在今年9月份由中国家电服务维修协会、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及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导的第三届中国家电用户满意度年会上,发布了一项《2011年度家电用户满意度调研报告》。据报告显示,2011年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满意度在所有调研项目中偏低。其中,消费者对冰箱产品最不满意的正是产品设计。此外,不少出口到国外的洗衣机产品也都出现用户体验差的现象。

    何为好设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标尺。相对于产品安全、性能等硬指标外,设计指标则要软得多。此外,尽管世界各地早已开展产品设计评价等相关工作,但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关配套体系的滞后也某种程度地制约了设计规范化的进程。因此,消费者经常可以看到企业自说自话的宣传,却不能真正了解产品设计好在哪里。

    今年初,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以下简称家电院)发布了一部针对家电设计的技术规范——《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工业设计评价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该《规则》主要关注家电产品的安全、审美、人机交互、工艺、环保、知识产权等六方面指标,采用专业评测+使用者体验评测的系统,通过统计指标加权,给出相应的分析分级结果,并授予考核推优的产品“好设计”或“好设计金奖”标识。尽管目前《规则》尚不具强制性,但相关部门有意将其推广至全行业范围。

    设计,是一个众人皆有发言权又众口难调的领域,而标准是把“双刃剑”。因此,如何体现设计的开创性、又能更好地体现标准的一般意义,并非易事。可以说,《规则》较好地兼顾了二者,不仅指标关注较科学、全面,又突出了使用者地位,将设计还原为“人本位”。

      《规则》彰显科学性和人性化

    据了解,《规则》于2011年1月10日发布,6月1日起实施。《规则》的推出不仅填补了国内家电行业工业设计技术规范的空白,也成为国际上第一部基于家电设计的技术规范。按照《规则》引言的描述,制定《规则》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评价方法,减少家用和类似用途产品中的无效设计和过度设计,规范和引导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产品时达到国际可接受水平。

    《规则》较科学、全面地概括出设计领域的6项具体指标,分别是:安全、审美、人机交互、工艺、环保和知识产权,并对这些指标给出了具体且较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安全上,要求避免使用过于尖锐的转角和锐利的边缘,转角处应采用圆角,转角半径不应小于2mm,或在尖锐的转角处设计防护装置;另外,非功能性结构设计的缝隙原则上小于0.5mm,使用者用手操作部位与功能开口处直线距离应大于70mm等。这些往往被传统安全标准忽视但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意想不到的小麻烦的细节问题也被《规则》关注到了。

    再比如在审美上,《规则》要求产品外观设计应尽量避免与其他品牌同类或近似产品的整体外形特征相似。笔者认为,这项规定是对产品“山寨化”最直接、有力的回击。而要求避免滥用设计要素堆砌,活用设计要素,符合产品的时代性的审美要求,则完全呼应了《规则》的设计初衷——避免过度设计,进而彻底杜绝华而不实和资源浪费。

    《规则》对人机交互的关注也可谓细致入微,不仅明确了控制功能与调节动作方向的对应关系,还对控制面板、信息显示、信息反馈和眩光等作出了详尽规定。相信满足了这样的规定,再复杂的产品功能,任何理性消费者都能运用自如。

    此外,《规则》对几乎所有指标都加入了类似“应尽可能避免结构给使用者带来心理上的不安或不适感”这样的人性化要求。

    对于评价方法,《规则》则有别于以往所有产品标准,破天荒加入了使用者的体验评测。这样的处理拉近了企业、产品、标准、测试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者从终端走到了前台,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产品设计失败的几率和成本,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品牌价值。

    2011年9月25日,首批通过《规则》测评的“好设计”家电已经公布,共包括24个型号、8个品牌,涉及空调、冰箱、洗衣机、电饭锅和按摩椅等产品。

    可以说,《规则》的颁布和第一批“好设计”产品的推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购买和使用产品提供有效引导。

    《消费指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