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裸眼3D电视期待回归
2015-12-29 15:15:49 中国质量新闻网

    □ 逐浪/文

   最近,长虹宣布与康得新、东方视界达成战略合作,并发布了旗下首款裸眼3D电视。在4K、OLED、HDR等显示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这一举措将已经快要被遗忘的3D电视又拉回到了人们面前。

    作为客厅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裸眼3D电视是什么?它真的能让都快被遗忘了的3D电视焕发新春吗?

     曾肩负厚望的3D电视

    实际上,3D电视的爆发,得益于2010年3D电影《阿凡达》和世界杯的开幕,这促进了3D技术从电影荧幕向电视屏幕的延伸。

    接着,经过近一年的市场培育后,3D电视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显著提高,同时3D技术也日益成熟,3D电视价格趋向平民化、销量持续攀升。各大主流品牌纷纷推出了主打3D功能的电视新品,3D电视当年销售总量爆发式增长到市场份额的40%以上。

    但由于后续内容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热情。于是,3D电视开始从高峰落入了低谷。数据显示,2014年,3D电视的市场份额总量缩水到了不足10%。由于体验不佳,在电视的众多功能中3D慢慢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功能,而这主要与3D技术本身有关。

    3D电视是“三维立体影像电视”的简称,它利用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视觉的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从而令用户借助立体眼镜或无需借助立体眼镜(即裸眼)体验立体感觉。由于技术的限制,3D电视需要借助专用的立体眼镜,这种家用的3D眼镜分为两种——快门式和偏光式。

    快门式3D的原理是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让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便观看到全高清的立体影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技术实现容易,能保证全高清画面的输出,3D效果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需要戴上加入黑膜的3D眼镜,画面亮度会减半,同时高频率的画面也容易让人产生眼疲劳,同时由于技术限制只能水平观看,不能倾斜,体验不佳。

    偏光式3D是利用光线有“振动方向”的原理来分解原始图像,先通过把图像分为垂直向偏振光和水平向偏振光两组画面,然后再通过3D眼镜左右分别采用不同偏振方向的偏光镜片,让人的左右眼能接收两组画面,再经过大脑合成立体影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没有闪烁,可视角度更广,相比快门式眼镜也能更轻便;不足的是,由于分别供给左眼和右眼的两幅图像被同时呈现在显示面板上,造成画面的清晰度减半、3D效果也会更加模糊。

    正是由于 3D技术本身存在着观看角度限制、容易眼疲劳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观众接受但不认可。

    不过,康得新公司却在逐渐衰落的3D市场中看到了机会。“从超过40%到不足10%,说明人们热爱3D,但又因3D技术的局限不能好好地享受3D”,康得新董事长钟玉认为,“3D的未来要靠裸眼,因为眼镜3D除了体验差外,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使用环境。”

     裸眼3D实现技术提升

    不过像早有预感那样,3D电视在问世之初便埋下了裸眼3D的种子。这种全新的3D体验,能让用户彻底摆脱3D眼镜的束缚。

    裸眼3D,无需借助眼镜,直接用肉眼就可以享受3D效果。中怡康品牌中心总经理左延鹊认为,裸眼3D在技术上是一种突破,从技术上来看,裸眼3D可分为光屏障、柱状透镜和指向光源3种。

    光屏障式是初期的裸眼3D技术,其实现方法是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优点是方便在现有的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上制造,但是同样面临画面亮度偏低、分辨率下降的问题。

    柱状透镜式则是使液晶屏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但这种技术与现有的LCD液晶工艺不兼容,技术还不够成熟,真正实现量产还有些困难。TCL、东芝此前问世的裸眼3D电视便采用了这一技术,而长虹即将上市的裸眼3D电视也是基于该技术的升级和改良。

    指向光源技术是搭配两组LED,让3D内容以排序方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换影像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效果。前不久,3M公司展示的3D光学膜,无需佩戴3D眼镜就可以在手机、游戏机及其他手持设备中显示三维立体影像,其优点是分辨率、透光率清晰,不会影响既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缺点是技术尚在进一步完善开发,实现量产还有些困难。

    “不过,随着最近几年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不管是从显示技术,还是从贴合技术,以及内容的制作水平,均有了一定的提升。”中国3D产业联盟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王连云表示。

    3D电视内容保障是关键

    “一部《阿凡达》可以让3D火起来,但却不能让3D永保热度。”这句话的潜台词恰恰指出了当下裸眼3D电视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片源。

    左延鹊认为,3D片源少是阻碍未来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他指出,裸眼3D电视市场还没有启动,包括三星等企业推出的概念产品在中国市场接受度也不高,裸眼3D电视需要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催发市场。

    钟玉也认为,智能高清裸眼3D技术已经取得质的突破,而内容才是裸眼3D能否突破的关键。分析人士指出,解决片源问题,必须要做好多手准备,既要有大量、实时的片源储备,又要有2D转3D的应急方案,同时还要多动脑筋,开发出除内容外的更多3D应用。

    据了解,康得新和国广东方网络等公司联合设立东方视界,意在做大3D生态圈,做强内容。据介绍,目前东方视界拥有百万时长视频内容,其中3D视频约2000部,预计2016年将达到10万余小时。同时,东方视界还与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等结成了资源合作关系。此外,除了满足用户对3D视频观看的需求,东方视界还开发了各类3D特色应用,包括3D游戏、3D拍照、3D导航、3D视频对话、3D表情、3D教育、3D购物等。

    业内人士表示,之前的3D电视输在了用户体验上,裸眼3D电视的回归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目前的裸眼3D电视是不是能真正解决传统3D电视的视疲劳问题?众所周知,在自然状态下看事物时,人们看到的是注视点清晰、背景事物都是模糊的,而3D电视虽然模拟了人眼的成像原理,但并没有考虑到人眼对注视物模糊程度差异的调节,导致电视的3D画面不分远近呈现出的都是清晰的,从而刺激眼睛容易产生视疲劳。

    其次,可视角度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偏一点看会不会出现图像模糊的现象?实际上,观看电视的未必是一个人。假如一家人一起看电视,就会有很多个视点,这么多不同的视点看过去,裸眼3D电视是否都能满足也是疑问。

    最后,能否提供足够的片源是关键。目前3D片源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技术手段将2D片源转换为3D,但由于2D和3D拍摄的角度有所不同,在观看上未必能展示出完美的3D体验效果;另外一种就是纯3D片源,现在国内电视台的3D频道很少,节目也非常有限,专门寻找3D电影也很不方便,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裸眼3D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突破,但3D电视的发展并非仅是技术突破就能成功,未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消费指南》2015年12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