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丹 朱旭东
4月30日,ST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兰股份)2007年年报亏约3.15亿元,由于连续3年亏损,该公司股票暂停上市。根据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暂停交易后第一个会计年度公司仍未扭亏的,将直接终止上市。
1998年,春兰股份的股价每股超过60元,停市前股价为6元多。10年间,春兰股价相差数倍。春兰空调顶峰时期,曾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稳居同行业首位,如今,市场销量不及行业老大的1/10。春兰股份为何连续3年亏损?笔者近日到春兰股份一探究竟。
10年间从绩优到亏损
上世纪90年代,春兰股份曾与长虹、海尔被喻为中国股市的三架马车,股价最高达64.3元,曾是我国空调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大”。1996年到1998年,春兰空调发展到顶峰,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稳居同行业首位。
“2000年以前空调是不愁卖的。”一位春兰空调的经销商说,1996年前后,想销售春兰空调的人都在厂外排队,那时卖一台春兰空调能赚500元以上。从2000年开始,春兰股份的业绩开始下滑。春兰股份年报显示,1999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9.47亿元,净利润约2.65亿元;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8.25亿元,净利润约2.67亿元;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7.62亿元,净利润约2.31亿元;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7.41亿元,净利润约1.20亿元。
从2003年起,虽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主营业务收入约32.17亿元,净利润约6149万元;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约32.26亿元,净利润约796万元。
从2005年开始,春兰股份开始亏损。该公司年报显示,2005年亏损近2600万元,2006年亏损约1.99亿元,2007年亏损约3.15亿元。监测到的空调销售数据显示,春兰空调2005年内销75万套,2006年内销70万套,2007年内销55万套,呈下降趋势,春兰空调已跌出行业前10名。
多元化发展引来多面亏损
春兰股份在2007年年报中指出,由于公司主营业务空调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且由于公司政策的不稳定性,在客户中产生大量的费用结算遗留问题,导致去年正常销售下降;主要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主要盈利未达预期;公司自去年9月开始,对经营方式进行了调整,由经销制改为代理制,影响了第四季度的销售。
公司还曾在1月18日公告中指出,公司应收账款没有按预期收回,是预亏的四大原因之一。春兰股份2007年年报合并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显示,应收账款合计约10亿元。在春兰股份亏损的3年中,应收账款一直在10亿元左右。
尽管2007年年报显示,春兰销售公司对其绝大部分应收款制定了还款计划,春兰集团还签署了还款担保协议,但是3年来,春兰销售公司的占款确实影响到了春兰股份的业绩。泰州工商部门的资料显示,春兰销售公司成立于1992年,2004年2月被风险预警:“经年度检验发现企业已连续两年经营亏损。”
来自春兰集团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春兰销售公司主营卡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压缩机。事实上,春兰销售公司主营的卡车等业务都是春兰股份的母公司———春兰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年开始陆续进入的多元化产业。以上业务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春兰销售公司的偿还能力。
然而,除了卡车,以上业务的盈利能力都欠佳。泰州工商部门的资料显示,泰州春兰摩托车厂于2004年被预警。春兰的压缩机厂也曾因两年经营亏损而被工商部门预警。春兰的卡车业务因规模太小,被外界人士看作“鸡肋”。据悉,春兰生产的中型重卡,受宏观政策影响,其市场容量远不及重型、轻型卡车,近两年,中型卡车的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1994年,春兰股份是以空调为主业上市的,后来与春兰集团共同持股多个产业公司。1994年,春兰股份与春兰集团开始共同进入摩托车领域,年报显示,公司决定与泰州纺机厂、香港正大投资公司合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机体及零部件,出资880万美元,占40%股份;与春兰集团合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出资7500万元,占30%股份;与春兰集团合资生产摩托车,出资5250万元,占35%股份。
此后,春兰股份进入洗涤机械领域,1997年年报显示,公司持有江苏春兰洗涤机械有限公司45%的股份;1998年,所占股份增加到75%。
年报显示:2001年,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为生产、销售空调器、洗涤机械及贸易;2003年,公司主要是生产、销售空调器、洗涤机械、冰箱及冰箱压缩机和贸易的企业;2005年,公司生产的产品包括空调器、洗衣机、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
然而,以上业务多数盈利欠佳。2002年年报显示,春兰股份持股的江苏春兰摩托车有限公司、江苏春兰动力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春兰洗涤机械有限公司都亏损。2007年年报显示,洗衣机与压缩机的营业利润率均为负数。
渠道失策产生负面影响
熟悉空调行业的人都知道,空调是一个只有渠道没有终端的行业,渠道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据了解,春兰空调在产品、质量与售后上不存在严重问题。但是,渠道失策影响了春兰空调的发展。
1997年前后,春兰集团宣布投资10亿元,建设3000家星威连锁店。业内人士称,春兰当时是想把终端控制权从经销商那里夺回来,甚至把星威连锁发展成为家电大连锁,但反而失信于大户经销商。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最终没有执行下去,以失败告终。
巨资自建渠道的一部分成本最终由春兰股份来承担。在一份发于2000年11月、来自北京清华紫光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关于春兰股份增发A股收购大股东资产之关联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显示,春兰股份的新股增发募集资金中的3亿元用来增资江苏春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增资部分主要用于收购泰州星威春兰连锁店有限公司。
体制机制改革未能跟上
在资本层面上,春兰集团只是占有春兰股份近25%的大股东,但是,在管理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据悉,春兰集团是集体企业,其前身泰州制冷机厂由两家集体小厂和一家国营小厂合并而来。在现春兰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陶建幸的带领下,泰州制冷机厂由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工业企业。
然而,与格力、美的、海尔不同的是,春兰集团至今没有完成改制,产权一直不清晰。与其他身价上千万元的家电企业掌门人相比,陶建幸至今只拿着25万元的年薪。缺少股权激励,一度被认为是春兰的致命伤。
其实,春兰集团曾在2000年就曾提出改制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被搁浅。空调厂的一位老员工回忆道,当公司推出员工持股方案时,员工都认为是“集资”,大家已明显感觉到企业在下滑,“集资”可能是用来“救”企业的,因此,大家对持股没有积极性。
业内人士认为,春兰改制在当时很难成功。这是因为,实践证明,凡是改制成功的案例,企业几乎都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规模与利润有增量,管理层多数是从增量中获得奖励给自己的股份,但是,春兰在着手改制的时候,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缺少股权激励使一些人才流失。 除人才的流失,春兰内部最大的变化是人心涣散,制度落不到实处。春兰曾招聘大批大学生研发技术,但是,新来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人才没有落到实处,一些经验多、有能力改进工艺的老员工反而得不到重视。
几年前,春兰集团调整了组织架构,以加强集团对旗下多个子公司的控制与管理。此前,春兰集团是三级管理,集团公司下面是按产业门类划分的产业公司,产业公司下面是生产企业。企业人士透露,三级管理的架构曾使集团的管理出现“脱钩”、“失控”的情况。调整后,春兰集团变成二级管理,由放权变为收权,集团下设物流、销售、利润等控制中心,交叉管理旗下的数个产业。但是,当企业面临人才流失、人心涣散的局面时,再好的制度与信息管理的手段也难以发挥强大的作用。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江庆来表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系统的竞争,是比较优势的竞争,当有的企业完成产权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内部员工活力的情况下,春兰集团却深陷产权改革泥潭,在竞争中,很容易处于劣势。即使春兰集团专注于空调业,如果没有突破管理体制瓶颈,执行力同样会出问题。因此,春兰的衰败可以说是春兰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公司执行力跟不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美好的战略构想也随之落空。
春兰从辉煌到衰落的教训像一面镜子,给发展中的中国企业以警示,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