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天津质监局不断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子
2012-06-06 07:41: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天津质监局不断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子

食品安全“天气预报”变事后监管为事前控制

    □ 齐  心  本报记者 姚延敏

   5月29日8时30分,天津市武清区质监局食品科工作人员贾菲打开电脑,进入试运行的天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她所负责的辖区内20家食品企业映入眼帘,位于最上端的一家生产豆制品的企业出现了“飘红”。贾菲想起,距离上次她去现场检查已经快两个月了,“今天早上就去这家企业检查,把它的‘飘红’解决了。”贾菲告诉记者:“这个系统给我的感受就是方便实用,有点像天气预报,但比天气预报要更加科学和准确。”

   贾菲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对该企业的原料库、成品库、实验室、生产环境等进行检查拍照,并在48小时内上传5张现场照片,如此,这家企业的风险值才会降下来。

   像贾菲一样,天津市质监系统近百位基层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都从风险预警系统开始,天津市1600多家食品企业按照1人负责20家企业的监管比率分配,真正实现了“网格化”监管责任制。

   2011年5月,天津市质监局主要负责人提出开发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设想,并确定由天津市质监局食品处和天津市质量管理研究所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攻关,这与《质量发展纲要》强调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要求不谋而合。经过一年的反复研究和调整,目前该系统已初步成型并投入试运行。

   天津市质监局食品处处长侯滨生告诉记者,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模型建立和数据收集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与该局实行“六化”监管的模式密不可分,即档案信息“户籍化”、分布特征“网格化”、监管记录“证据化”、安全风险“预警化”、分析统计“快捷化”、添加剂查询“标准化”。这样,与食品企业相关的大量监管数据,被录入到监管系统数据库中,为强化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奠定了基础。

   这个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具体是如何建立的呢?天津市质量管理研究所所长刘金升告诉记者,模型的建立是综合分析了企业监管档案数据、科学确定风险因素并加权计算而得出的。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研究,初步选取了8个风险因素:监管计划落实率、七必查需整改情况、实物质量合格率、行政处罚情况、企业审查需整改情况、食品安全事件、企业规模、企业生产类别。根据风险因素,只要把日常工作情况录入系统模型,即会自动更新企业的风险值,所有结果将会自动生成。

   有了这套风险预警系统,天津市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日前,天津河西区质监局根据风险预警,开展了重点食品生产企业的隐患排查工作,给老字号大型企业天津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有限公司下达了《风险防范作业指导书》。该指导书指明了油炸、烘烤类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危害和参考值,对重复使用油潜在的风险给予提醒,并就企业如何消除风险提出建议。该公司对质监局监管前移、为企业防范风险的举措表示感谢。

   据了解,风险预警系统还具有举一反三的效能。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山东和浙江部分蜜饯生产企业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虚标生产日期、生产现场环境卫生差等问题。风险预警系统自动将这类全国范围内发生、本市未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定为三级事件,计入相关企业风险值,于是天津市蜜饯类产品和重点生产区域的风险值均被提高。天津市蓟县质监局随即对全县24家山楂制品企业展开专项整治,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教育。通过这次教育培训,相关企业负责人承诺在今后的生产中要讲法制、讲道德、讲良心,树立诚信生产的意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由于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分地区、分种类、分原因、分企业实时了解全市食品风险状况,对领导决策有很大帮助,将事后监管变成了事前控制。

   对此,天津市质监局局长杨效勇表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强化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检测,是组织实施集中、高效、针对性强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最终目的,做到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实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地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同时,以风险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管理和决策的科学依据,可以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确定监管强度,指导食品安全监督和抽查计划的制定。《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