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胡立彪:过期食品怎么处置
2013-08-22 08:40:32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考古学家进入了埃及金字塔,发现木乃伊旁散落着很多装着食物的瓦罐。这位考古学家想,埃及人认为木乃伊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复活,这些大概是他们为自己复活后准备的食物吧。但瓦罐上还有好些象形文字,考古学家看不懂,就向文字专家请教。几天后,文字专家给出了译文:请在公元前100年前食用。

   这个段子显然是在调侃“保质期”,其所设置的环境虽说有点不靠谱,但任何食品都会过期,那么过期之后怎么办,却是埃及以降人类一直面临的相当严肃的问题。

   莫说是只懂得木乃伊技术的埃及人对食品过期无能为力,就算是现在防腐保存技术十分先进的食品企业,也不可能做到让食品长生不老,它们到时候该坏还得坏,该扔还得扔。可是说到扔,问题就来了。一名多年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业内人士透露,虽然食品在生产、销售环节被层层把关,但过期食品在回收之后,生产企业会如何处理,很少有人追究。按照相关规定,一般只是靠企业自己进行无公害处理,但并未强调由谁监管。

   回收,其实就是把过期要“扔”的东西再“接”回来,而所谓“无公害处理”,自然就是将“接”来的东西扔进下一个处理环节,比如用做饲料、肥料等非食品用途。这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过程,但成为的“宝”绝不是可入人口的,因为它对人已经失去了作为食品的价值而“废”了。然而,由于食品回收处理存在监管漏洞,这就为一些不良企业人为提高变“宝”价值留下了可乘之机。前些年出现的陈馅月饼事件,就是很典型案例。

   为了加强对过期食品回收处理的管理,各地监管部门探索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国家相关检测机构和执行机构人力财力有限,无法做到对所有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进行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监督检测和执法检查,仍然存在许多监管盲点和盲区,而许多相关企业既不具有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也缺乏接受政府监管的积极性,一些过期食品仍能在“商业秘密”的幌子下蒙混过关,重新进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之中,给食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

   其实,过期食品监管难的根源在于成本过高,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是如此,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食品生产销售企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环节多,这在客观上与监管部门的监管力量构成了一种矛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把回收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报废处理,这对它们来说损失太大了,而我国目前在政策上对过期食品的处理也要求由生产企业来负责,食品的追溯体系以生产企业为主线,单纯依靠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处理,让它们自我承担损失,在没有补偿机制的前提下,这显然也是一种矛盾,难免出现过期食品改头换面上市或异地销售的情况。

   有人说,这还不好管,罚呗!其实,加大处罚力度以增加企业违法成本,或者大幅增加监管投入,这种思路理论上没错,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这样做既难也不现实,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单方面增加任何一方的成本,都会给社会造成压力。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在现有的监管条件下,由监管部门统一指定专业公司专门处理过期及变质食品,并形成市场化的处理机制。这种专门机制如果能够有效运行,则既可以解决政府监管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不会增加企业处理过期食品的负担,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这些食品的利用价值,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这种过期食品的处理机制在国外已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日本在1992年就出现了专门从事食品废弃物处理的公司。虽然建立过期食品专门机制需要一定的投入,而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则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一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机制,怎么说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