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胡立彪:孩子被催熟 后果很严重
2013-08-23 08:13: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孩子们都想快快长大,但他们想归想,大人们却不能真把他们当成大人。所谓揠苗助长,若真把他们当大人,他们就会逐渐被带入一种催熟过程,这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比如现在药店所售药品,基本上都属于成人装,儿童专用剂型并不多,药品说明书上也只有“儿童药量为成人的1/2”、“儿童用量请遵医嘱”等让家长着急的字眼。许多家长抱怨,每次给孩子吃药,就得准备剪刀,把一粒完整的药片艰难地剪成两半,有时剪不准剪偏了,把药片搞得两半大小不一,要么就剪碎了造成浪费。袋装的粉末颗粒,遇到半袋用量,也常把握不好那个“半”的度,多倒少倒一点准头儿都没有。我们知道,药是不能乱吃的,“是药三分毒”,剂量少了不管用也就罢了,剂量大了多少会受到一些“毒”害吧。

   药品缺少儿童专用剂型的现实反映了这样一种普遍社会心态:大人们或者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儿童这个人群,或者没忘,只是把孩子们当成了小一号的大人了。不管是忘记了还是错当了,孩子在事实上被归入大人圈子,这种情况即使没有主观故意,考虑到事涉药品,其“催熟”的比喻义因此也就愈发贴近和凸显了。

   在药品之外,这个社会还存在多种可以对儿童实施催熟的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催熟之举,大多都是有意为之了。有篇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蕾丝、豹纹、吊带裙子的小童装,价格动辄数百上千元;整套的拼插玩具超过1000个零件,就连成年人安装起来也要费一番工夫,却标着‘适合3岁以上’的说明字样;在小同学们之间最有范儿的笔袋是‘动漫系列’,上面的图案居然是两个卡通美女正在拥抱接吻……记者走访发现,普遍的成人化趋势,令儿童用品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单纯活泼。”最直白的催熟产品多是小女孩用品特别是服装,比如有童装店出售加了胸垫的儿童连衣裙,虽然标注适合年龄为5至7岁,但小模特穿上以后身材“凹凸有致”,显出几分“性感”。

   这种明显具有催熟性的儿童商品让人怀疑它们并不是专门为儿童设计,而是为了满足成人的某种心理需要的。事实上,正是成人们(儿童家长及迎合其需求的生产商)的需要才催生了催熟商品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商品恰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一位女性网友在网上晒出一组自己女儿穿着豹纹上衣、渔网丝袜、蕾丝吊带背心和高跟鞋的所谓“艺术照”,引来许多网友的批评质疑,认为这位妈妈让自己的女儿“装时尚”、“扮性感”,对孩子影响不好。可这位妈妈的留言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洋洋自得,说这些小童装“基本都在500元以上”,比大人的衣服还贵,而那些图案和款式都很单一的传统童装“太没性格了”。

   对于儿童用品越来越成人化的现象,一些商家表示无奈:“现在孩子的用品特别是衣服,都是成人在挑,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审美来选择,基本上不管孩子的想法。而家长之所以热衷某种款型的服装,就是为了孩子带出去比较有面子。”不是适合孩子们的东西“太没性格”,而是这些东西“太没面子”,这种完全从家长自身成人的、世俗的需求出发的观点非常有害。

   很多家长出于炫耀的虚荣心理,把孩子打扮得过分成人化,而在交际圈中,也会有人购买昂贵的玩具或是文具做礼物,根本不考虑这些东西是不是适合儿童。且不说紧身衣、高跟鞋对孩子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5至12岁是儿童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过度接触成人化的信息会影响他们对美的认知,很难保持一种单纯朴素的健康心态。

    孩子被催熟,后果很严重。虚荣的家长们和那些迎合家长心理的商家,该反思和警醒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