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余 方:没有“鄙视链”的世界会不会很无趣
2013-08-30 09:14:34 中国质量新闻网

    □ 余 方

   作为一个文科生,偶尔会感叹混到今日实属不易,因为无论在想像中还是在现实中,似乎都存在一个带有隐性歧视色彩的学科“鄙视链”:位于顶端的是理科生,往下依次为工科生、文科生、体育生/艺术生,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天才物理学家“谢耳朵”就屡次表达了对文科的蔑视。这个“鄙视链”在文科内部还有分支,从高到低排列为经济/法律、外语、文史哲。身为文科生的“不幸”经常在职场上体现出来,工作不好找因为你是“万金油”。

   日常生活与消费中的各种“鄙视链”也随处可见,从电视剧、足球联赛、社交网站、论坛、电影、电视、杂志、音乐,到搜索引擎、聊天工具、浏览器、游戏、微博、快速时尚、快消品,少有幸免。这些“鄙视链”在一定的公共话语圈内日益变得肆无忌惮、无所畏惧,它们到底从何而来?得到什么人以及多大程度的认可?这些疑问似乎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鄙视链”的出现说明一些人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肯定自己,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古代只有“文人相轻”,现代则将其“光大”为“人人相轻”,自以为处于顶端的人享受着“俯视”的优越感,而不幸落入“鄙视链”最底层的,则会被视为智力、审美、社会地位多重低下。

   各种“鄙视链”的产生相当于建构了新的等级制度,这样的感觉的确让人很不舒服,这也是它屡遭非议的原因。不过在声讨之余,倒是应该承认“鄙视链”对于等级消费的描述是有商业价值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应该是趋于消弭的,但消费等级成了原有社会等级的替代品,它是按照价值观、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富裕程度等要素划分出来的,从消费行为上看,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等级消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社会差异化、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经营、品牌形象塑造的着力点。有人将消费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原始、温饱、小康、奢侈4个级别,那么市场上的成功品牌一定是与消费等级对接准确的品牌,不管是平民化的还是奢华型的,无论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在各个群体文化范围内,无论企业、品牌还是消费者都能各得其所。

   同样道理,各种“鄙视链”虽不讨喜但至少证明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你可以不屑我的选择但无法剥夺我选择的权利,不喜欢意甲的,可以看英超、西甲、德甲、法甲,实在不行还有中超、中甲呢;嫌贴吧脑残、豆瓣太装,可以去混天涯、猫扑嘛;谷歌速度慢,就去百度、360吧;MSN散摊了、雅虎邮箱撤了,幸好还有微信、QQ、网易、Gmail;看不懂英剧、美剧,还有日剧韩剧、港台剧、内地剧、泰剧可选,管别人咋说,支持一下亚洲文化又有啥错?听不惯摇滚,受不了民族风,就好个民谣小清新,又碍着谁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消费等级的存在,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大概就像整齐划一、遥望无际的万寿菊田、金盏花海,纯粹一律,美是美,但看久了总感觉有些矫揉造作、单调无趣,倒是盛夏时节草原上四处盛开的烂漫野花更能带给人惊喜,那种浑然天成的五颜六色自有一番恣意奔放的风采。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的良性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良性法则,有“鄙视链”的世界至少是个丰富有趣的世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