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愿申请车型占到一半
第3批C-NCAP车型评价揭晓
本报讯 (记者王 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近发布了2016年度C-NCAP第三批车型评价结果。本批发布的结果共涉及6个车型,其中包括1个A类车、1个B类车、3个SUV车型和1个MPV车型。
本批评价的6个车型中有3个为企业自愿申请车型。全部车辆均由C-NCAP管理中心从各车型专卖店直接购买,购车费用支出共计316.53万元。具体车型及生产企业是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斯巴鲁牌/SUBARU GP7FCDH型乘用车(XV 2.0i舒适导航版)、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金牛座牌/TAURUS CAF7202A51型轿车(金牛座 2.0L 时尚型)(自愿申请)、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 宝马牌/BMW BMW6462KS(BMWX1)型多用途乘用车(宝马X1 sDrive 18Li尊享型)(自愿申请)、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金杯牌 SY6450C7SBW型多用途乘用车(金杯750 1.5L 旗舰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吉利美日牌 MR6453C04型多用途乘用车(博越1.8T自动两驱智慧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日产牌 DFL7169VAL2型轿车(新蓝鸟 1.6L CVT智酷版)(自愿申请)。
这6个车型的试验自7月4日开始,至8月26日结束,每台车辆均严格按照C-NCAP 2015年版规则进行试验及评价。6个车型均按统计的销量较大配置选取,SUV车型在本批车型中仍然占较大比例。6个车型中试验车辆上装备的ESC、前排乘员侧安全带提醒装置等比例均超过80%,侧气囊及气帘的装配率也达到67%。提高前排乘员保护效果的安全带限力器和预张紧器等措施很好地应用,只是对后排乘员保护措施尚不明显。
不久前,拉美汽车安全测试中心(Latin-NCAP)公布了汽车碰撞测试结果——比亚迪F0在车型评价测试中获得了“0星”。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公布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安全性遭到质疑,还进而质疑到中国C—NCAP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对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于凯认为,各国对于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等情况有所不同,Latin-NCAP碰撞试验得到“零星”评价,并不能说明这款车型不符合当地国家标准。于凯透露,这次0星碰撞车型存在减配现象,没有安全气囊等配置,他说,如果不减配,配置了安全气囊,这些车型在碰撞试验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另据于凯介绍,此次Latin-NCAP不光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车也得了“0星”。记者了解到,历经10年的发展C-NCAP已经比国家标准更为严谨和苛刻,与国际水平一致。C-NCAP还将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据悉C-NCAP下一版本规则的研究也将继续推进,在与行业充分沟通了新版本方案后,管理中心将根据行业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形成完整的《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
另外,本年度第4批车型的评价试验也即将开始。第4批评价试验时间较长,涉及车型较多,具体的试验安排和试验进行情况请关注C-NCAP官方网站。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