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质量时代勇立潮头
2017-09-14 10:02:4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在奉贤区蔡家桥村蹲点调研

手拉手质量夏令营

□ 张 萍 本报记者 霍一夫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这一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确立。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追求质量;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体现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及《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精神,对接“质量强国”和《中国制造 2025》战略,着力提升产品、服务、工程、人居四大质量,积极服务自贸区改革和科创中心建设,连续三年在国务院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取得A等佳绩,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长期位于质量竞争力较强的发展阶段。上海在迈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质量工作呈现出“四个新”的特点:质量水平新高度、质量发展新格局、质量监管新模式、质量基础新能级。

质量水平新高度

2016年,上海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5.95%,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8.5%,药品抽样合格率为98%。“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产量达到442.12万吨,约占地产农产品上市量的72.8%。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沪成功首飞,上海继续成为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业最大的产业基地,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等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打破国际垄断。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微创介入器械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国内率先研发干扰素、白介素等基因工程产品,实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产业化。服务质量方面,全市现有服务类地方标准共142项、服务名牌367项。上海连续6年在卫生、旅游、社区服务开展服务质量测评,测评结果总体处于满意水平。全市建成各级、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70余个,范围涉及行政审批、城市建设、科教文体、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区管理、养老服务等诸多领域。工程质量方面,上海连续五年无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工程实体监督抽检合格率、结构性建材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分别达到95.8%和96.78%。有近100个在建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了建设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试点,水利部全国水利建设质量工作考核中,上海荣获A等佳绩。人居质量方面,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达到7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8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上海在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家庭光纤入户率以及宽带速度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到2018年,上海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千兆宽带”全覆盖的城市。市交通委在全市交通大整治过程中,完成了中心城区60个拥堵点改善项目。市卫计委组织开展了“大型医院巡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工作,医疗质量得以持续改进,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市民政局开展了社区服务、养老、救助管理等领域6个国家级、9个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质量发展新格局

推进自贸区“放管服”改革试点,服务自贸区改革和科创中心建设,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质量系统在自贸区先试先行,推进包括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省级发证“一企一证”改革试点;制造计量器具许可并联审批试点;自贸区服务窗口“一口受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共计31项。其中,3项改革举措得到了全国复制推广,6项改革举措得到市级层面的批复在全市推广。在自贸区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质量系统打出了“降本增效”的组合拳。截至2016年底,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的审批事项由过去的74项精简至26项,审批收费项目减少至3项,审批平均时限缩短近一半,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支撑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出台了全国唯一以“技术基础”为主题的省级专项规划——《上海市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集成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4大质量技术基础,从服务重大产业布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发展、强化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增强社会民生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质量社会共治,增强质量发展“获得感”。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的多维度质量工作体制。在政府层面:市区两级都建立了由相关委办局组成的政府质量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领导全市质量工作,政府质量工作纳入区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行业层面:建立有47个行业组织组成的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成为第三方组织主动参与质量社会治理的有效平台。在社会层面:推动建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充分利用质量智库,开展质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在企业层面:建立上海市国有企业质量工作网络、上海市中小企业质量工作网络,通过各种手段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中,上海2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自2008年设立市长质量奖以来,共计13家组织、8名个人获此殊荣。有效期内上海名牌1191项。目前,上海将借鉴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方法,探索实施上海品质认证实施制度,完善通用评价要求以及先进团体标准,重塑上海制造和上海服务的“金字招牌”。

质量监管新模式

近年来,上海持续完善质量法制体系,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其中,《上海市产品质量条例》从地方立法层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质量信用信息监管和质量信用分类管理的要求,在依法推进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是全国首部检验检测领域的地方立法,将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有效解决了基层市场监管所执法时对应四个条线不同程序的难题;“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地方法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为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上海积极探索建立“标准+质量信用”为基础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通过制定《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标准》和《全过程信用管理要求》等地方标准,在轻工、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开展质量信用分级试点评价;在电梯维保单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环节重点推进质量信用监管。此外,稳步推进上海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和商务诚信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商务诚信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新模式,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和便利化营商环境。

目前,上海已经构建了从伤害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到缺陷召回的产品质量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产品伤害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信息无缝衔接。910个产品伤害与缺陷信息监测点实现了全市16个区的全覆盖,仅2016年就采集产品伤害与缺陷产品信息22万余条。2011年以来本市共受理汽车等产品相关缺陷投诉近1200起,仅缺陷汽车就召回47万余辆。

质量基础新能级

推进标准化改革,增加标准有效供给。上海现有地方标准758项,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节能减排、社会管理等6大方面50余个领域,有力充实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支撑体系。一大批上海地方标准成功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充分体现了“上海水平”。搞活企业标准。上海自2015年1月起在全市推广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一方面减轻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加强了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生产经营者建立质量诚信自律机制。培育团体标准。上海目前已经累计登记了24项团体标准,形成了市场自律和政府监管协同共治的团体标准发展模式,增加了标准的有效供给。其中,《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儿童水性内墙涂料》《共享自行车》等团体标准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目前,全市55个市级委办局完成全部1124项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行政审批标准化全覆盖,为上海建成“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进国际标准化。上海目前拥有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共计6家,以中医药领域系列标准为代表的“上海牌”国际标准、超级电容公交车中国-白俄罗斯标准国际化试点项目等正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从当前国家计量供给水平看,上海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在基础建设领域,建有(150-2500)兆帕压力和镜向光泽度2项国家计量基准,1694项计量标准,其中7项达到国际水平,6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卫星导航领域,上海时间频率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飞机动态位置时间检测系统和机载卫星导航接收机提供了测量依据。在飞机制造领域,自主研发的大飞机“铁鸟”、“铜鸟”、“电鸟”三鸟联验平台,实现了2300个传感器的在线计量校准,在近似真空的物理激励条件下,完成C919大型客机的仿真综合测试为C919首飞成功保驾护航。在公平贸易、交通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了“集贸市场自助式公平秤”和“家庭用水银血压计免费校准和小修”两项市政府实事工程。诚信计量示范社(街)区创建工作被纳入“文明社区”评价体系。

上海是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上海的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从2011年的625家增长至2016年的1009家,从业人数也从2011年的41591人增长至67178人。全市拥有国家产品质检中心47家,还有300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上海正积极打造静安市北高新和浦东两个“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上海打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地,为“双创”和“四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六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