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质量成就未来 ——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分论坛综述
2017-09-19 08:57:24 中国质量新闻网

质量成就未来

——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分论坛综述

质量让城市更美好

——分论坛之“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许多人对这座美丽的东方明珠的第一印象,而在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质量当成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和“度量衡”,全力打造质量高地的做法,让城市的发展跳动着质量的脉搏。那到底质量如何推动城市发展?9月15日下午举行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分会场一”就以“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上海市在内的国内外城市以及专家探讨质量与城市的关系。

“我们要以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为遵循,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武汉市市长万勇说,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在中国“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版图上,武汉是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最多的城市之一。

“我们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思维、转变职能,采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促进质量工作与‘双创’无缝对接、融合发展,质量基础设施成为‘双创’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武汉‘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社会的多赢。”围绕“建好质量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谈及质量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会”,万勇的答案是:“三个强化、三个重构”。

“三个强化、三个重构”就是强化系统集成,重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坚持目标、问题、效果导向,创新建设模式,形成了顶层设计一体推进、集群布局一网覆盖、集约功能一站服务的“三个一”工作格局;强化市场导向,重构质量基础设施运行新模式,坚持转变政府职能,聚焦市场主体,导入市场机制,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运行体系;强化互联网思维,重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围绕“互联网+质量”、“物联网+质量”,制定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企业上云计划,积极探索“互联网+质量服务”,不断创新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供给模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精准质量服务。

与地处中部的武汉市不同,处于沿海的青岛市在质量助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做法。“质量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青岛的质量工作,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说,青岛市探索了“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的质量发展路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标准引领成为了青岛市质量推动城市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坚持将标准化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领域,努力营造‘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浓厚氛围,以标准带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孟凡利指出,青岛市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标准体系由工业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覆盖,初步形成了覆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青岛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建设由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将专利和自主技术转化为标准,成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推动标准制定由国内向国际延伸,搭建国际标准信息中心、标准化人才培育中心、标准国际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成为中国与世界标准交流的重要窗口。

同处沿海,宁波市的做法又与青岛不同。“作为一座港口城市、开放城市和工业经济大市,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一直是宁波发展的聚焦点,已成为了宁波城市的特质。”宁波市市长裘东耀说,宁波市以成功创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新起点,把建设质量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增强发展品质作为“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质量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全力打造“质优宁波”,推动宁波走上更有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据裘东耀介绍,宁波市在质量助推城市发展方面主要是打造质量强市升级版,构建“大质量”的工作格局、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和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走进质量时代;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坚持“质量为先”,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质量提档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宁波样板”。同时,宁波市还把质量发展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各方面,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质量获得感;把制度和措施作为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来抓,全面深化质量管理改革,健全完善质量制度,培育提升质量文化,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较于中国城市发展与质量推动的探索,国外在质量与城市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会议现场,德国质量学会会长乌多·汉森围绕“德国公共管理中的风险控制”,阐释了公共行政中的风险管理。芬兰质量协会会长塔尼·雅维宁围绕“芬兰国家教育评估”,介绍了芬兰质量协会的使命、愿景等。

与中国和欧洲不同,日本更注重整个社会与质量的互动。据日本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古谷知之介绍,日本正在进行社会5.0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1月22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第5期(2016~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这一概念。目前,日本正在采取多项战略措施,积极推进社会5.0建设。在超智慧社会,城市也将变得更加智慧,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

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分论坛之“全球质量挑战的答案”

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从世界通行做法来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既是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技术支撑,也是实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9月15日上午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开幕式上发出“坚持互联互通,共同夯实质量基础”的倡议,他表示,“我们愿与各国同仁一起,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方面合作,加强质量基础建设,推动跨国跨区域互联互通,共享质量基础最新成果。”当天下午大会“分会场二”专门以“全球质量挑战的答案: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质量提升和国际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各国都重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两千年多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华夏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繁衍不息的基石。两千多年后,中国政府聚焦国家质量基础(NQI)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市质监局副局长陶永华表示,国家质量基础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加强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已经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推进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从上海市的实践来看,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通过立法保障,政策规划,制度执行来推进国家质量基础的建设,经过长期的投入建设,目前呈现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技术实力日趋雄厚,支撑工业转型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参与国际活动能力显著提升的局面。

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中的标准为例,目前上海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有744项,34项团体标准已经登记,有2.7278万条企业标准网上备案和自我声明,有143个国家级,824个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展开,“这些都为增强上海市的优势产业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陶永华表示。

不仅是地方,中国在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刘洪生认为,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之一,可以通过解决“一致性”问题在国际贸易方面实现便利化。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指出,计量是贸易达成的基础,标准是建立最佳贸易秩序的基本准测,认证认可是推动贸易便利化的有效手段,检验检测是判定符合性的有效工具。

同中国一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俄罗斯全俄光学与物理研究院院长、欧亚计量合作组织主席克鲁蒂科夫·弗拉基米尔表示,俄罗斯非常重视计量工作,在计量保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欧洲认可合作组织主席托马斯·法克拉姆也指出,欧洲之旅基础设施对欧洲国家乃至全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标准协会首席执行官霍华德·科尔专门谈及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框架,尤其是其中标准的角色,认为标准在现代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质量基础设施便利全球互联互通。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是加强国家质量基础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据了解,认证手段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定位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证认可也是国际上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

“近年来,认可与互认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采信和利用,支持监管、促进贸易、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基础作用得到了不断增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国际认可论坛主席肖建华表示,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旨在通过运行全球认可多边互认制度,增强合格评定相关国际标准和制度规则在全球实施的一致性,促进贸易便利化,其愿景是“一次认可、一次检验检测认证,全球接受。”

肖建华介绍说,我国实施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制度。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统一体系,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认可相关利益方代表共同参与对认可政策制定、认可工作运行的治理。目前,CNAS签署了12项国际多边互认协议,认可机构达22个国家,其中一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深化了认可国际合作,为我国检验检测校准认证结果取得广泛国际承认搭建了能力信任的平台。

托马斯·法克拉姆指出,国际互认的、全球共建的质量基础设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竞争,便于商贸往来以及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易,从而增加社会利润和人民福祉,给世界各国人民每天创造出高质量的新生活。

“质量基础设施投入对于帮助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展现了极大的领导力,在加强自身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来应对未来的质量挑战。全球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应对新的质量挑战,促进全球的便利和互联互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贸易、投资和创新司司长伯纳多·卡尔萨迪拉·萨米恩托说到。

传递信任的力量

——分论坛之“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世界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质量时代,那如何发挥认证认可的作用助力质量提升?9月15日下午举行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分会场五”专门以“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为主题,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质量提升背后“认”的力量碰撞会。

“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是认证认可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作用。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认证认可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认监委副主任刘卫军说,认证认可是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的桥梁纽带。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发挥认证认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我国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为全球认证认可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刘卫军把认证认可比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他表示,国际认证界遵循一个共同原则,争取“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全球通行”,所以获得这样一个证书,产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个很好的竞争力。

到底认证认可是如何助力质量提升的,会议现场来自企业、行业以及地方、技术机构的代表纷纷现身说法,用实际经历和实践探索给质量提升“认”的力量上了一堂生动的案例教学课。

“在充分借鉴‘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等经验做法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浙江制造’公共品牌建设制度体系,以认证联盟形式开展‘浙江制造’认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这种以‘标准+认证’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国际规则,是一条市场化推进品牌建设的新路子。”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陈振华以“浙江制造”的探索为例,分享了浙江省的创新实践。

陈振华透露,“浙江制造”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是做高标准、做严认证、做优品牌和做强共治,通过对符合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浙江企业和产品通过第三方进行认证,让一大批高端浙货共同形成市场与社会公认的高端区域公共品牌。“浙江制造”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引导企业和产业走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有效提升了浙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市场认证是传递供需两端信任的桥梁,是提高品牌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品字标‘浙江制造’摒弃政府评定的做法,坚持让‘消费者用脚投票’,通过引入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品牌评价工作,走社会评价、市场认可的品牌发展之路。”陈振华自豪地说道,“浙江制造”已经成为高质量的象征,凡是在市场上看到有“品”字标识的产品,就意味着遇到了高质量的浙江产品。

除了地方,认证同样对企业、行业的质量提升立下汗马功劳。“认证认可工作是重要的质量技术基础,大船集团开展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等多个认证,打造了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忠深有感触地说:“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已然成为大船集团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30余年的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船集团切身感受到管理体系认证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每一次的认证审核经历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印象和切实的改进。”

“建材检验认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关系到建材生产的质量控制和建设工程的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材检验认证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为建材工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燕认为,检验认证为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与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行业绿色发展、促进行业及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检验认证是质量的守卫者、转型升级的推动者。

不仅在国内,国外同样十分看重认证认可对质量提升的助力作用。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理事长、NSF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洛表示,通过标准、认可和认证改进食品安全。瑞士公正行(SGS)集团石化事业群全球高级执行副总裁阿利姆·赛义多夫则以汽车行业为例,阐述了全球燃料相关认证助力中国汽车制造商进入全球市场。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生飞认为,认证认可工作的主体是认证检测机构,是认证认可的供给者;认证认可要助力质量提升,首先应该提升认证认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即提升认证检测机构本身的工作质量。“行业组织在提升认证认可供给质量方面责无旁贷,可以大有作为。”他建议,引导认证检验检测机构公正执业,提升供给侧公信力;正面引导,引领发展,提供供给侧质量信息;科研标准引导,改善认证认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平台,研讨提升认证技术,提升认证供给能力,让社会组织是质量提升与质量共治的重要力量。

姚燕也建议,各检验认证机构整合资源,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创出属于我国检验认证行业的民族品牌,并成为国际一流、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的、综合性的检验认证机构。

美国质量学会(ASQ)国际部总裁安德鲁·贝恩斯则分享了一份ASQ的质量形势研究报告,根据报告他专门给中期企业的质量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质量不仅是一项合规成本,而应当视为一项投资来“投资质量”;从质量基本原理开始,只有在得到最高管理层人员的承诺后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参与审核和认证过程来协助管理层;通过和其他标杆企业的对比,借助认证的力量提升质量水平。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徐建华采写,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宋平一摄)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六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