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贵州:全力助推大扶贫大旅游大生态战略
2017-09-19 09:08:39 中国质量新闻网

贵州以长征路上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

全力助推大扶贫大旅游大生态战略

□ 刘珍意 本报记者 刘 艳

贵州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伟力(右一)调研指导麻江蓝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质检总局、欧盟驻华使团赴黔考察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茅台酒”

83年前,红军在贵州排除万难横跨乌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不仅书写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而且推动了贵州革命的发展,孕育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在长征史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在当年红军长征途经的贵州省68个县(市、区)中,贵州质监人秉承长征精神,意气风发,砥砺前行,以百折不挠的勇气正在续写新的传奇——全力做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篇大文章,不断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贵州省大扶贫、大旅游、大生态战略实施注入新的动力。

据了解,在红军长征途经贵州的68个县(市、区)中,目前有48县(市、区)的84个产品摘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张“金字招牌”,占贵州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的71.2%,形成了贵州茅台酒、都匀毛尖茶、凤岗富锌富硒茶、盘县火腿、安顺蜡染、镇宁波波糖、德江天麻、正安白茶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品牌知名度的产品,充分彰显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

为长征路上地标产品保驾护航

如果说长征精神是贵州的一笔红色无形文化财富,那么,长征路上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就是这笔无形文化财富的有形表达,对其实施保护与管理,不仅对贵州山地特色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是对当年红军长征致敬。在质检总局关怀指导下,截至目前,贵州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产品已达118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经初步统计,目前,贵州省地理标志产业直接销售产值近500亿元,其中有84个地标产品被红军长征途经的48个县(市、区)摘取,产品类别涉及酒类、茶叶、中药材、果蔬、粮油、畜禽、加工食品、工艺品8大类产品,涵盖了贵州省绝大部分特色优势产业。以酒、茶、初级农产品、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为主体,加上近几年新批准保护的安顺蜡染、罗甸玉等传统民族产品和工艺品,贵州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结构日趋多样化,彰显了黔山秀水文化资源特色。

在对地标产品的培育与保护上,贵州省质监局可谓不遗余力。首先,该局从标准制定工作入手,组织申报单位制定地方标准,增强企业专用标识使用意识,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标识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推进专用标志使用。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培训,掌握并了解专用标识申报流程及意义,争取新获批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两年内使用标识。其次,该局依托落户贵州的国家质检中心等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在检测体系建设中,他们针对不同产品出厂和抽查检测指标的不同,对检测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实现检测体系的规范管理。第三,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专项执法监督。该局连续多年组织地理标志产品专项抽查,保证地理标志产品按批准公告和制定的地方标准进行生产管理,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质量。同时,充分发挥打假前沿阵地作用,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起来,将系统内部严格执法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结合起来,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与争取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结合起来,形成强大打假合力,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信誉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提升地标产品品牌效应,贵州省质监局将品牌保护与产业促进相结合,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帮助支持地理标志产品争创名牌,用好管好优势资源,有力推动了地理标志产品公共区域品牌保护发展。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推广普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关知识,增强地理标志品牌意识。同时,有计划地对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相关基本知识、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指导地理标志申报单位健全组织体系、质量管理、市场管理等,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和特色。目前,贵州省涌现了不少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贵州茅台酒、都匀毛尖茶、盘县火腿、镇宁波波糖、习酒等一大批地标产品获得了贵州名牌产品殊荣以及有机、绿色等产地认证。去年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贵州茅台酒以2755.9亿元的品牌价值在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品牌评价中名列第一;都匀毛尖茶以211.49亿元在区域品牌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中名列前茅。

地标产品在促进贵州区域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推进该省精准扶贫、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标志保护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升,真正发挥了“培育一个产品,做好一个保护,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作用。

贵州省质监局在积极开展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今年6月,都匀毛尖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质检总局批准成立,这对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和辐射带动十分明显。目前,正安白茶、德江天麻正在争创国家级示范区;梵净山翠峰茶、兴仁薏仁米、六枝岩脚面正在创建省级示范区。

“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省质监局通过遴选、召开专家会议审查,在全省遴选了61个特色产品和8个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区进行培育,其中60%以上涉及长征路线区域,为推动地理标志工作“十三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今年,该局确定了40个产品和3个示范区进行重点培育,对清单中的产品加大指导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保护一批,专用标志使用率明显提高。

助力大扶贫大旅游大生态战略实施

贵州省自开展地理标志工作以来,全省涌现出一大批致富果、致富茶、致富米、致富药、致富酒、致富猪。脱贫致富的“黄金果”修文猕猴桃,自2014年12月获批保护以来,截至2016年种植面积达1.07万公顷(挂果4000公顷),产量达4万吨,产地均价达16元/公斤,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前每公斤增加5元,综合产值达12亿元,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前增长了5.25亿元;全国重要天麻基地——德江天麻栽种面积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前的333.3公顷增长到2000公顷,带动周边市县1333.3公顷,产量由保护前的750吨发展到4500吨以上,销售单价由30元/公斤增长到60元/公斤,产值两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眼下,种植天麻已成为产区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正安白茶获地理标志保护后,价格从8000元/公斤飙升到16000元/公斤,全县茶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解决了当地1万余农户就业,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湄江流域的茅贡米获地理标志保护后,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每年为他们增收上千万元;黔西南州兴仁薏仁米种植从2012年的1万公顷发展到2015年的两万公顷,带动了周边安顺、六盘水、毕节、黔东南等地薏仁产业及相关旅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目前,该州薏仁米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12万户农户、30万农民投入薏仁米产业中;中国南方小香猪从江香猪养殖基地建设,覆盖了从江县西部8个乡镇、118个行政村、288个自然寨,有19000饲养农户已从香猪养殖中受益。地理标志产品与大扶贫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贵州省精准扶贫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正在日益显现。

近些年来,山地全域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优势旅游业发展方向。贵州强力推进以大旅游为龙头的多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使全省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地理标志产品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了重要助推和催化作用。如贵州茅台酒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已成为民族品牌精品。在其带动下,随着茅台镇杨柳湾、1915广场、醉园、茅台国际大酒店等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旅游要素和功能配套设施加速完善,茅台酒镇景区格局基本形成;黔南州积极挖掘都匀毛尖茶文化内涵,投资2.8亿元在都匀经济开发区打造中国茶博园,实景展现了都匀毛尖茶的历史和文化。都匀毛尖镇投资4.4亿元打造“云端茶海”茶旅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两亿元启动建设“茶旅一条街”;瓮安县建中镇投资6.5亿元建设茶旅一体化项目,把茶园打造成景区,实现了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此外,地理标志产品水城猕猴桃,以猕猴桃为观光点的乡村旅游正蓬勃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等随处可见,进一步扩大了猕猴桃产业的附加值,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地理标志产品是绿色产品,这是地理标志制度内容决定的,通过产地环境保护和质量标准控制,有效实现保护范围内生态恢复与地力上升,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如贵州茅台酒、习酒等地理标志产品从原材料高粱种植到产地环境控制,按照规范化生产,以标准化实现产地环境保护,包括产地生产用水及水环境保护、植被生态保护、工业污染治理等;关岭火龙果、关岭桔梗等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综合治理了石漠化程度,实现了“产地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地力上升—生产发展”的环境保护循环,推动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推进石漠化治理的同时,通过发展草地畜牧业、种植花椒及金银花等适合喀斯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使日益严重的石漠化环境得以改善,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之路。而黔西南州贞丰县的“顶坛模式”,就是种植花椒治理石漠化的典型案例。顶坛花椒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枝叶茂盛,可大大增加植被覆盖率,是典型的绿色经济。顶坛花椒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将产地范围内荒坡、台地、退耕地作为花椒种植园区。大量地理标志产品按照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量规律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又推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可以说,贵州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推动,与该省生态文明建设正相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具体践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语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