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治理刷单炒信必须下狠手
2017-11-15 09:05:31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今年“双11”各大电商均传喜报,交易量各创新高。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电商平台中的店家有许多存在刷单炒信行为,这就意味着所谓“新高”中必有不少“虚高”的成分,明白了这一事实,就能够看到“喜报”背后的隐忧了。

据新京报报道,“双11”期间,包括 “Yes!淘”“51刷单网”在内的多家网站刷单生意火爆。在这些平台上,商家可任意派单,刷手接单后每完成一单任务,即可获得几元钱的佣金。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刷单行为在这些平台上都是公开进行的,甚至连刷手获得佣金的实时情况,也在平台首页滚动播出。据新京报调查,像51刷单网这样的专业刷单平台,每天的刷单任务都有上千个。截至11月10日晚11时,该网站首页的数据显示:可接任务1899单,任务总数超过1140万单,会员总数超过6万人。

大家知道,刷单是网店经营者为了获得单品或店铺较好的电商平台搜索排名而采取的作弊行为。由于刷单炒信可以给商家带来现实好处,这种作弊行为伴随电商发展也在悄然扩张升级,如今已经从隐蔽的地下状态转向公开。而且,不只是网购,外卖餐厅点评、在线旅游酒店评分、网约车司机星级评价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商服务都存在刷单炒信现象。在QQ群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刷”,就能找到“淘宝刷好评”“京东互刷”“微信刷票”“快手刷粉”等上百个专业刷单群。

本来,信用评价机制是电商领域的一种创新,它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创生之初,的确给消费者提供了有益参考,并对商家形成正向激励,推动了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没承想却被一些人打了擦边球,动了歪脑筋给用偏玩坏了。分析人士指出,有足够的销售量和好评,会使消费者对商铺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便是消费者下单之前的最后障碍。而对于商家来说,花钱来摆平这种障碍似乎是十分值得的。在如今刷单成风的大环境下,不刷单就意味着被其他店铺给挤下去,不刷单就意味着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面对这种情况,没有几个店家敢说不刷,守得住清白。

正是在这种扭曲心态支配下,刷单炒信一天天“发展壮大”,由暗转明,如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布需求、刷手接单、垫付资金、快递作单、代为签收、完结交易、好评截图……俨然“一条龙服务”。而这种刷单“产业化”对于电商业态而言危害极大,任其发展下去,整个电商生态将会失衡,甚至崩塌。我们知道,刷单行为不创造任何价值,绝非“产业”,而其规模越大,对社会资源造成的浪费也越大;对于刷单商家的同业竞争者而言,刷单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危害商业诚信体系,大幅推高社会交易成本,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刷单炒信的社会危害正在日益显现,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根治了。近些年针对刷单炒信的治理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违法成本较低,电商平台打击力度不够。2014年,国家工商总局制定出台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不得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等形式,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业信誉。对于违反者,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这种处罚相对于违法获利而言明显太轻了,形不成威慑效果,不法分子就有以身犯险的胆子和动力。

有鉴于此,治理刷单炒信必须下狠手,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经营者采用刷单、炒信等方式,帮助自己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这样的法律规定就具有了威慑力。今年6月20日,杭州市余杭区法院以非法经营罪一审判处李某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连同原判有期徒刑9个月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5年零9个月,并处罚金92万元。这一被认为是全国“刷单入刑第一案”的案例,体现了法律执行力,产生了示范效应。

今后的立法和执法中,还应加强对电商平台责任的要求,增加包括平台先行赔付、技术监控、巡查制度、数据审核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对消费者因刷单产生误判造成的损失,应由商家和电商平台进行惩罚性赔偿,这样的规定也要尽快写入消法中。当然,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企业要主动作为,相互联动,对违规店铺加大惩处力度,令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形成“不敢刷、不能刷、不想刷”的机制,让诚信回归,使公平当道,推动电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六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