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春节式涨价这事得管管
2018-02-22 09:40:34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春节前后一段时间,人们明显感觉许多东西都贵了,特别是像洗车、美发、餐饮等服务行业,涨价更厉害,比平时高出很多。比如洗车,平时20元,春节期间涨到40元、60元的多的是,有的甚至要价100元。

面对这种春节式涨价,消费者大都很无奈。有能力又舍不得花的,就把洗车、洗头之类技术含量不高的活自己给干了。可多数人还是“力有不逮,术有不及”,除了心里骂几句,网上吐个槽,最终不得不接受涨价这个事实。

不过,对于春节期间涨价这事,商家们给出的理由听上去也有一定道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汽车服务中心春节前洗车费由原来的30元涨到80元。对此,老板解释称,临近过年,店里有几个员工回老家,人手少了,可洗车的活却比平时多。没办法只好停了其他业务,把所有在位的员工都调来洗车。员工加班加点干,非常辛苦,自然要多加薪水。再者说,春节期间其他行业也在涨价,这也会影响洗车经营,推高洗车费。

消费者享受到了春节期间的稀缺服务,就该承担它的稀缺价,这应该没毛病。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像洗车、理发、餐饮等领域一般不会出现市场垄断,属于完全竞争状态,因此不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市场调节的服务业,节假日期间有一定幅度的涨价,是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涨价可以,但怎么个涨法得有谱,不能说涨就涨,想涨多少涨多少。节前三五天涨价说得过去,提前十天半个月就有问题了;涨一倍两倍还算合理,涨到四倍五倍恐怕就太高了。

我国《价格法》等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显然,漫天要价是法律所禁止的,而春节期间一些服务行业涨价过高,已经涉嫌违法。不过,究竟怎样才算“暴利”,该法并未作出明确界定,而且对牟取暴利行为如何处置也缺乏细化规定,这就给现实执法带来困惑。而事实往往是,尽管消费者关于乱涨价的投诉很多,但包括物价部门在内的市场监管部门却很少出面解决,其回应多是,“服务行业实行市场调节价,只要涨幅在合理范围,并明码标价或者事先告知,物价部门一般不会干涉。”

“不干涉”当然是不行的,而要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就要能够拿出可以支持“干涉”的法律依据。显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价格向上浮动的比例或设置最高限额,以对乱涨价现象进行细化规制,已是当务之急。有法律界人士建议,应尽快出台“反暴利法”,对企业的合理利润作出规定。比如,某一个企业的利润超过该行业平均利润的百分之多少就算暴利,要有限定。而且,当企业实施涨价行为时,需要表明原因,并出示相关的票据、账单等,证明自己涨价的合理性。各地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或管理办法,明确涨价的时段、涨价幅度等,让春节式涨价有章可循。

对于商家而言,虽说“法无禁止皆可为”,但应节涨价这事还是别太任性。涨,得一时之利,但不涨,虽吃一时之亏,却扩大了销售规模,薄利多销,效益自然也就提升了。更要紧的是,这样做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而消费者的回报,就是通过口碑给予商家未来发展更多的机会。

当然,春节式涨价虽暴露出市场的不完善,但也透露了一些市场机会,激励更多商业形态加入进来。比如自助式服务和共享经济。这些新兴的经济形态往往能够抓住春节这个特殊时期,通过平价入市积累口碑,从而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一方面有效抑制春节式涨价的冲动,一方面带动所在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