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新时代动能之变“老树”发“新芽”
2018-03-14 10:10:01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杨 蕾

近年来,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动能正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壮大新动能”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报告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如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发展壮大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新旧动能转换,聚焦新时代动能之变。

寻找新动能

什么是新动能?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检验检疫局局长施宗伟眼里,“新动能”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带来的新的经济驱动力。2017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这些变化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这一结构性重大变革产生了新动能。”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眼里,“新动能”是新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等外在动力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形成的一股合力。“动能是动力的源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能量。作为一名质检人,我认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就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新动能。”

在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眼里,“新动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实体经济融合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让人工智能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服务实体经济。”

“新动能”是相对于“旧动能”而言。有专家分析,与传统的规模速度导向、GDP导向、传统低端产业发展、粗放投入型要素配置为特征的“旧动能”不同,“新动能”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创新与可持续引领、新兴高端产业发展、高级要素配置。

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到当前需求非常旺盛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产业到各领域“互联网+”诞生的新业态,再到分享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动能正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蓬勃生长起来。

为“老经济”插上“新翅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这就离不开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壮大新动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意味着,在新动能基础上的产业优化和升级,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本要求。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建议,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需要给传统产业插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翅膀,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互联网与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赋予传统行业新的面貌和活力。“在交通行业,共享经济新模式蓬勃发展;在金融领域,第三方移动支付快速成长;在社会公共领域,互联网则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线上线下双向打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表示,融合是新一轮产业革命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词。“实体企业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再造,是一个趋势。传统产业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优化升级,创造新增长点,老树发新芽,最终实现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融合之路不平坦

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确实可以产生新的增长点、壮大新的动能,但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孙诚谊却感慨:“两者的融合之路并非一路畅通,而是很漫长、很坎坷”。孙诚谊通过调研发现,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存在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不配套、资金支撑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孤岛等共性问题。因此,孙诚谊建议,按照产业分类建立“大数据平台”“综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预测决策机制”等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正向激励机制;搭建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共同创新信息沟通机制,营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环境。

“各部门应制定数据资源共享时间表、路线图”。孙诚谊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强化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数据、金融等服务支撑,构建企业大数据信用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占斌则献言:“新动能的探索中,需要创新的勇气和容错的机制。”

周延礼也表示,新动能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跟着优化升级,进行“包容性监管”。一方面,要严格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呵护新动能的萌发,在引导发展新事物的过程中规范其发展,并进行合理的政策扶持。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