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浙江省特检院融合“事业”和“市场”机制推进发展
2018-09-28 09:52:05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新机制带来新天地

浙江省特检院融合“事业”和“市场”机制推进发展

□ 本报记者 曹吉根

盛夏的舟山渔山岛,骄阳似火,机器轰鸣,浙江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工地热火朝天。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特检院)现场监检组的高级技术专家正和建筑工人一道,顶烈日爬钢架钻管道,汗流浃背。

这些专家是渔山岛这个大型石化项目的特种设备安全“守护神”。进驻以来,他们先后发现了高温合金钢材料错用、原材料质量差、焊接质量不合格等严重问题,并监督施工单位及时加以整改。

检验组负责人、浙江省特检院产品监督检验所所长程茂介绍说,渔山岛项目是国家重大工程,一期工程就有7台锅炉、53套石化装置和4000多公里压力管道。现场监检任务需要组建一个24人检验小组常驻在这个没有住家的海岛,白天到工地现场检验,晚上在工棚做技术分析。

这样又苦又累的活儿,该派谁去呢?浙江省特检院在全院高级技术人员中发起了一次志愿报名,出乎意料的是,有40多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报名参战。有着高级工程师、高级检验师职称的程茂,是国内知名特检专家,自然也是当仁不让上了海岛。

面对一项并不轻松的工作,职工却有着这样的积极性,动力来自哪里?

机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活力源泉来自内部机制改革。“浙江省特检院虽然是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兼顾了‘事业’和‘市场’要求,导向性激励性是很强的。”浙江省特检院院长钟海见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5年前,他们为了克服公益性事业单位体制存在的弊端,争取到浙江省质监、人社、科技和编办等部门支持,开展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改革在坚持机构安全公益履职定位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体制不变、变机制,不增编制、增活力”的方式进行了两项自我转型改革,让浙江特检院的工作模式、内部运行机制与特检工作的职业特性、特设的安全需求相吻合,激发出了巨大活力。

改革建立了业绩导向的内部激励新路径。在不增加事业编制和财政负担的前提下,该院打破传统固化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除院领导班子不超过上级明确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待遇规定外,其余人员全部按照“用人唯能、任人唯绩”原则,推行同岗同薪(级)、同工同酬,实施能上能下的人事职称岗位管理机制、公益性工作保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向一线倾斜的薪酬分配管理机制,破解编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束缚。

分配机制的调整,让艰苦工作、有难度的工作有人争着去干。人才有用武之地,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加盟。5年来引进了机构发展所需博士/博士后6名,硕士及高工64名,让全院硕士和高工以上人才占比达46%,基本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技术团队。

改革形成增值业务反哺公益新机制。针对法定检验业务财政保障有限等困难,浙江省特检院探索以增值性公共服务营业收入反哺公益法检业务和事业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在完成检验机构法定公益职责的前提下,深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才的潜能,严格执行政府收费规定和事业单位财经管理要求,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2017年实现特种设备从业人员技术培训、重大项目及行业委托检测等非法定检验业务收入7000余万元,弥补了财政资金保障不足的困难,且在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中获得97分的高分。

改革理念推动履职模式大转变

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还推动浙江省特检院创新建立“六位一体”公益履职新模式。他们以法定检验为中心,建立集检测保障安全、服务产业、节能环保、职业教育、普法科普、科学研究“六位一体”的公益履职模式,建成我国第一个特设安全科普基地,实现特设安全与环保节能联动保障制度。

据了解,之前该院业务模式一直都比较传统,就是通过检验、尤其是法定检验这个关键点来为政府特设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但随着特种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增加,特种设备安全涉及设备本体、使用管理、运行维护、公众认识等各个方面,单一的以技术检验支撑特种设备本体安全模式已难以适应安全新形势。

为此,浙江省特检院在改革中提出将检验保安全向技术保安全、科普保安全、教育保安全延伸,构建覆盖特种设备全周期的保安全机制。

该院先后组建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创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浙大共建科研实验室、质检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载体,组织了特种设备风险评估及寿命预测、特种设备智能化检测技术与装置等13大创新团队,针对当前特种设备向高参数、高风险、大型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开展科研。该院建设了国内第一个特设科普教育基地,编写录制了安全教育系列书籍和视频,联合新闻媒体和教育部门面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还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特种设备学院,除招收全日制学生外,每年开展职业培训35000多人次。

针对工业管道、埋地管道、大型储罐检验检测的技术瓶颈,浙江省特检院经过3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工业管道内窥镜检测机器人,管道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和大型承压设备爬壁机器人等智能检测系统,填补国内空白。研发的512大规模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性能相比普通超声检测系统提高数倍,能够发现管道内部直径2mm的微小腐蚀缺陷。大型球罐爬壁作业机器人解决了球罐内人工作业环境恶劣、打磨效率低等问题。

保安全和服务发展能力大提升

机制变革和模式变化,让浙江省特检院保安全的能力变强了,尤其是在保障浙江省新实施的重化工、能源重大建设项目安全中发挥出了重大作用。

5年来该院累计检验各类特种设备40多万台套,排除各类重大缺陷(隐患)3000余例,为国家和企业避免了难以估算的巨大损失。在浙江省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中,该院检验人员发现了管材壁厚不足、管材焊接质量缺陷、关键设备角焊缝存在未焊透等重大安全隐患,保障了管网安全运行。

检验、科研、职业教育和科普等各个业务板块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带动浙江特检技术实力迅速领跑全国。近5年,该院累计制修订国家、省地方等标准27项,获得专利授权48项。目前实现19个品种电梯整机和20个品种电梯部件检测能力,形成针对高温、高压、深冷、临氢、核辐射等极端条件下使用的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以及耐高温、耐低温、耐真空、抗加速的航空航天用轻质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检测试验能力。

为推动浙江特种设备行业走向“一带一路”,他们协助杭氧工装泵阀有限公司顺利取得欧盟PED认证,让该公司出口至土耳其、伊朗、俄罗斯等国的阀门等产品数量同比增长20%。他们创设特检职业教育扶贫、拥军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电梯安装维修作业人员定向培养、精准扶贫工作。目前,72名已毕业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全部就业,月收入超4000元,实现“一人培训,一家脱贫”的目标。

短评

特检机构发展要有特别机制

5年试点,事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浙江省特检院经验表明,事业单位公益性功能定位与内部机制市场化并非不可调和。只要从实际出发,把握特检机构的特殊属性,配套相应机制,协调好公益性职责、盈利性业务和激励性机制之间关系,就能实现“事业”和“市场”两个积极性的相互补充和促进。

特检机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保安全的重要职责上,这一职责决定了特检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机构的定位,这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国际惯例。

其次要认识到特检机构的工作特殊性,不仅专业技术性强,且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高空、高温、有毒、野外等环境下进行,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传统的事业单位分配方式和用人机制很难调动工作积极性,也引进不了急需的专业人才。

再次是当前特检机构能力与保安全职责之间普遍存在不匹配的现状。一方面特种设备数量增长很快,受事业单位编制约束,特检技术人员与设备数量不匹配矛盾十分突出。以浙江省为例,全省目前特种设备保有量高达123万台套且以每年10%以上速度递增,而浙江省特检院额定编制不过50多人;另一方面特种设备材料、技术不断提升,而传统事业单位体制下,特检机构普遍缺少人才和技术,工作效率低、质量不高。

浙江省特检院的改革,切中了当前特检机构普遍存在的痛点,其成果表明,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只要尊重规律和客观实际、与特检职业特性与行业特性相适,就能激发出职工的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在有限制、有监督的条件下适度开展盈利性业务,既可最大限度利用好机构的人、财、物,又能更好服务社会,还能为事业发展自我造血,减轻财政负担。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