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徐迟为何化鹤飞逝?
2019-03-07 11:12:09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张 蕾

徐迟这个名字现在可能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知道了,但是我的同龄人大多数对这个名字都非常熟悉。百度百科只说他是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实际上他还是个音乐造诣很深的翻译家。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被赋予了多重重大意义。

在当代文学史上,《哥德巴赫猜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基本规范。《哥德巴赫猜想》所开辟的科技题材,所塑造的数学家陈景润形象,拓展了新时期文学的宽度和厚度,为科技题材创作和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打开了新天地。

除了文学史上的意义,《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文化史和科技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宣告了科学春天的到来,甚至直接影响了党中央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直至后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理念的提出。一部文学作品被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当代文学史上似乎是绝无仅有!

1949年,《瓦尔登湖》首次由徐迟翻译到中国。这部作品是上世纪40年代末,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美国思想家,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奠基者之一,19世纪中期美国文坛代表人物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是美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被誉为是一本超凡入圣,使人心灵宁静的好书。梭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简单、深邃而智慧,使这本书散发出恒久的魅力和影响,多次登上各种图书热销榜。迄今为止,《瓦尔登湖》在中国内地已有几十个译本,徐迟的译本被视为经典译本并影响了后来的众多译本,精炼而诗化的语言十分接近原文风格,诙谐、幽默而达意。

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大师,告别世界的方式却令人难以接受:1996年12月12日午夜,他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期间坠楼身亡。由于事发午夜,没有目击者,所以一直无法还原事件真相,只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多数人认为是自杀身亡,但是理由似乎都有些牵强附会。一曰他对晚年的一场婚姻不满,二曰与小女儿关系不佳,三曰研究粒子科学,走火入魔。

最近,我在父母家里寻找资料时发现了徐迟给我父亲的一摞信件,仔细阅读后,让我对老人家的化鹤飞逝有了新的理解。

1962年的秋天,我父亲与徐老在黄山相识后,便建立了书信往来。1963年1月号的《诗刊》发表了我父亲的《黄山松》《日出》后,我父亲更是把年长他1倍的徐先生视为知己。

但是时光不久就到了1966年,10年文革中,为了不给彼此添麻烦,俩人竟然断了联系。那时徐老已经从北京调往武汉工作,期间我父亲趁出差机会曾去找过他,只得到了“下放了,你是干什么的?”的蛮横审问。

10多年之后,我父亲通过《哥德巴赫猜想》得到徐老的消息。1979年元月,相别17年,俩人再次相见于《诗刊》北京诗歌创作座谈会。从此鸿雁传书、多有往来。

1982年6月,徐老应我父亲多次之邀,来到安徽合肥,与大诗人公刘先生一起,三人走遍了皖东大地,目睹了农村生活的深刻变化,加深了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1983年,徐老与我父亲同时被选举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的春天都会来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虽然驻地不同,但经常电话相约在大会堂见面,每每相谈甚欢。

我家搬来北京后,徐老几乎每次来京都要登门,与我父亲促膝长谈。我大妹筱梅1987年读了大学中文系后,徐老非常高兴,给了大妹许多教诲。看了大妹写的散文,认为大妹非常有才气,一定能干出番事业来。唯恐面谈不充分,还专门给大妹写了好几封信。大妹后来果然没有辜负徐老的期望,当了一名高产记者。

时光来到了1991年,这年的5月1日,徐老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长文《神计妙算小型机》,专门谈计算机,反响很大。那时候计算机还不太普及,他是第一批学会用计算机写作的作家。我父亲读了文章,写信夸徐老善于学习新生事物,一定会长寿!

徐老在1991年5月25日的来信中说:你说我“一定会长寿”,谢谢。不过,要什么长寿?不要,要写出像样的东西来,真是不容易。写到不能写为止!一旦失去了工作能力,便当化鹤飞逝,把世界留给小天使、孙姑娘(指我刚刚才1岁多点的女儿)。下次来京,一定要(去)你家大闹一场。

看到这里,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徐老心里其实早就有了打算:一旦失去了工作能力,便当化鹤飞逝!

但是当时,估计我父亲以为他只是开玩笑,并没有往心里去。不久后的6月30日,徐老果然如约来我家大“闹”了一场,与我们全家在宣武门西北角红火了很多年的“海味餐厅”共进午餐,并一一合影留念……

1993年6月19日,徐老还寄来了与三阿姐徐和(伍修权副总参谋长夫人)同游武汉东湖的照片。后来就听说徐老身体不太好了,与我父亲书信往来也少了。期间有一次徐老的儿子徐建大哥出差来京,还特意来我家看望我父母,带了一大包湖北麻糖。

没想到,再联系上时,竟是那样的噩耗!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希望世人不要再妄猜一代文学大师告别世界极端方式的缘由,他是为了文学而生的使者,一旦没有了歌唱的能力,便会“化鹤飞逝”……

徐迟(1914年~1996年),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诗。抗战爆发后,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英文版),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奔赴前方采访,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新时期,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002年创立“徐迟报告文学奖”,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徐迟还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以及《徐迟散文选集》等。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莳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