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打捞民国书法界的文翰风流
2019-03-07 11:12:29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顾 苹

赵润田曾经是一名记者,供职在媒体,专门从事文史写作。到目前为止,赵润田对文史工作的长期努力所结出的最大硕果,是2015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

《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一书以清帝逊位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为时间段,评述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和繁荣情形,展示具有典型意义的书法人物活动状态,从文化学、审美学的角度追溯其嬗变、发展和繁荣的深刻动因,并以娓娓而谈的独特文学语言贡献于读者面前,使人在轻松愉悦中领略高端学术成果。

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风发生前所未有之大裂变的特定时期,恰是“乱世”,然而书法却发生了重大历史突破,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具有重要启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和事件淡出历史视野而变得野逸无闻,同时出现学术空茫,对民国书法的认知和评价很不到位。《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重拾这一历史链条,探究民国书法繁荣的奥秘,深入收集历史资料,对民国书法人物和成就给以应有的评价和展示,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意义。

赵润田以往搞过多年艺术评论,这使他在文史研究中尤其注意发生在艺术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他倾注5年时间把文史和艺术这两种功力加持在对民国时期我国书法领域的研究上。最终,他以全景式民国书法艺术展示和文化评述而使这部书具有独到价值。2015年年底《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甫一出版,就获得读者喜爱,并于12月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奖”评为当月“中国好书”,其后又入围“2015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对该书给予极高评价:“当键盘开始取代笔墨,笔走龙蛇已成往事,本书以时代群像的方式重新打捞民国书法界的文翰风流。全书分甲乙两编,甲编为诸家传记,乙编为诸家名录与作品。作者浸淫笔墨数十载,极富心得,故能透过书法大家康有为、罗振玉、于右任等人的经历,阐释其艺术特色。坊间书籍民国题材甚多,以民国书法入手则罕见。本书打开了这段尘封的文化史,谱写了一曲毛笔时代的赞歌与挽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充满赞誉的评价对一位默默耕耘于文史和艺术评论的作家而言,这是最高的奖励。

《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囊括了259位煊赫一代的人物: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郑孝胥、华世奎、罗振玉、孙中山、梁启超、陈师曾、于右任、陈独秀、胡汉民、高剑父、李叔同、谭延闿、鲁迅、蒋介石、胡适、梁漱溟、郁达夫、张大千、白崇禧、蔡元培、陈半丁、陈布雷、戴季陶、丰子恺、傅增湘、傅斯年、顾祝同、何应钦、黄炎培、黎元洪、李大钊、廖仲恺、罗家伦、梅兰芳、齐白石、汪精卫、王国维、吴湖帆、吴佩孚、徐悲鸿……组成一个强大的阵容,不是政治阵容、军事阵容、财富阵容,而是文化阵容、书法阵容。

他说:“这一阵列也许在信仰、政治、军事等方面非属同一营垒,甚至势不两立,然而,他们在书法艺术这一领域,却联手奏响了撼人心魄的文化交响乐,那是中国毛笔时代的终结之曲,当农耕文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书坛出人意表地超拔雄健,猛士如云唱大风。”

这部民国书法全景式巡礼之作,对37位重要人物做出精彩评述,对222位书法高手予以经典展示,深探文化奥秘,趣谈书坛掌故,图例华美,文笔深致,如友朋之对晤,似茶楼之畅叙。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视为文笔独特的散文,自身就具有相当的文学可读性。

2017年,《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作为中国图书的优秀代表,参加了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向国际图书界展示了它的风采。2018年,这部书以更为高雅的面貌进行再版,呈现在读者面前。

赵润田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对北京的爱是深入骨髓的,怀着生命热度的文史研究,北京的每一步变化都牵挂在心头。在他笔下,北京是“活着”的,是有生命的。热爱北京的赵润田还著有《北京的门》及《北京五色》。《北京的门》从“门”的角度对源远流长的北京文化做出精彩阐述,作者遗憾中的幸运是他拍摄出了大量北京传统建筑影像,很多建筑连同它们的门楼一同已消失于无形,每每看到如今仅仅存在于照片中的影像,那些精美得令人赞叹连声的门楼便又复活起来,令我们陷入当初真实地面对它们时的感受之中。它们中有些经历了上百年历史,还是清朝时候的遗物。而《北京五色》阐述了每座门里都深藏着人生故事和世事变迁。它们是一种无言的诉说。整个北京城,从皇家到百姓,四九城里所有的门都是有说法的,它们严格按照中国最古老、最神秘、最深幽的阴阳五行说和《易经》的哲学理念和《周礼·考工记》《营造法式》的操作方法一一安排,各守其位,各得其宜。读这部书,等于做一次北京之门的巡礼。该书表述每一种颜色在北京方方面面的呈现,同时讲述相关的北京场景和故事,揭示深蕴着的文化内涵。赵润田喜欢追溯历史,他是“文”与“史”并重,历史与现实并重,真切描述与情感倾泻并重。所以,读过《寻找北京城》的人,心情都不会平静。较早时候,他对古典文学下力极深,所以,写文章特别讲究凝练,他反对使用浮光掠影的“大词”,而是在貌似平易中徐徐散发独有的韵味,这恐怕还得力于他在学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功力。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莳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