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谷雨三朝赏牡丹
2019-04-11 09:14:14 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 缪士毅

谷雨前后,牡丹盛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一派“万枝红艳露凝香”的胜景,将华夏大地点缀得分外妖娆。

牡丹,有不少美名,唐代李正封的咏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以醉酒的天姿国色喻花之娇艳,以人间所无之天香染衣喻花之芳香,故牡丹又称“国色天香”。唐皮日休直言牡丹为“百花王”,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芽,佳名唤作百花王。”古时洛阳牡丹极盛,牡丹因此得名“洛阳花”,如唐李商隐诗:“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牡丹又名“紫云英”,紫云为祥瑞之气,唐元稹《西明寺牡丹》诗云:“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清代袁牧则称牡丹为“花王”,诗云:“果然不愧花王号,独占春风第一天。”白牡丹洁白如玉,玲珑剔透,而得名“玉玲珑”,宋代司马光诗:“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此外,牡丹为花中极品,一派富贵气象,而又得名“富贵花”。

牡丹,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毛茛科落叶小灌木,故乡在我国秦岭一带,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牡丹,秦汉时作为药物,供观赏用始于隋,盛于唐,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描写了当时京城赏牡丹之盛况。北宋时,洛阳成了全国牡丹栽培中心,有“洛阳牡丹冠天下”之盛名。明、清时,安徽的毫县、山东的菏泽也成为驰名的牡丹产地。如今,牡丹的身影遍及大江南北,尤以皖、鲁、湘、甘、陕、川等省为盛。牡丹品种达四百之多,纷呈异彩,依花色论,有黄、红、白、紫、蓝、绿等颜色;按花型分,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绣球型和金环型等之别。经历代培育,名品辈出,如黑牡丹中的“乌龙卧墨池”、粉红牡丹中的“赵粉”、红牡丹中的“醉杨妃”、白牡丹中的“雪塔”、绿牡丹中的“豆绿”等。而“姚黄”“魏紫”更是驰名中外的珍品。牡丹花开浓姿异彩,异态尽妍,无怪乎古人感叹:“天下真色独牡丹”。人们鉴赏牡丹时注重它的花色、花型和全株的形态神韵,且以重瓣者佳,单瓣者次;色丹者上,黄者胜,绝异者奇,作为鉴赏标准。

牡丹,雍荣华贵,花容端丽,牵动了文人墨客的情愫,诗画、词赋、戏剧等中留有它的香魂。诗人状红牡丹之红,比若“彩凤”“霞冠”“红艳袅烟”;写白牡丹之白,疑是“裁云”“缀霜”“素华映月”。摹其千姿百态,或似醉妆而卧丛,或如头重而待扶,繁丽脱俗之貌,跃然纸上。唐代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将牡丹与杨贵妃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唐代刘禹锡感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白居易的“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将牡丹比作姿容绝代的西施,可谓其美无伦。难怪明代冯琦直言:“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春芳是牡丹。”在民间,牡丹自古被视为富裕、幸福、美好之象征。如民间吉祥画有的以牡丹配玉兰、海棠,寓为“玉堂宝贵”;配四季花,喻为“四季宝贵”;配松子,寓为“长命宝贵”。而凤采牡丹,更是人们所喜爱的吉祥图案。

“谷雨三朝赏牡丹”,自古盎然。大江南北的牡丹胜地,勾人游思。洛阳牡丹遍及城乡,魏紫姚黄,花团锦簇,彩浪奔涌,蔚为壮观;山东菏泽牡丹逾万亩(1亩约667平方米)。如锦似霞,锦衾相覆,绣帐连接,美不胜收;四川彭县丹景山,数十万株牡丹,竞丽争馨,婀娜多姿,丹霞满山,光彩照人,香浓如雾,风光无限;江苏盐城的枯枝牡丹虽枯枝若朽,但花期来临,却繁花满枝,红白交映,花艳香浓,令人叹为观止;北京景山牡丹园,名品荟萃,绽蕾吐蕊,艳若蒸霞,妍丽多彩,倘徉其间,望而生情,陶醉不已;江苏常熟牡丹园,每届花期,数千牡丹竞相绽放,各展异彩,艳若彩霞,交相辉映,观者如潮;上海植物园牡丹园,花开时节,争艳斗丽,斑斓悦目,各领风骚,花潮迎人流,香涛送游人,独具风光。

又是牡丹吐艳时,偕二三知已,倘徉于牡丹观赏胜地,踏着花瓣铺就的五彩地毡,定会领略牡丹花的浪漫。倘在花市上购得一两盆盛开的牡丹花,供案头品赏,或几上雅陈,也雅致非凡,情趣盎然。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莳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