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做小河里的大鱼
2019-09-03 10:42:46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中央财经委员会前不久召开第五次会议,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会议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这次会议再次研究培育中小企业问题,体现了中央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关心,也表明中央对其发展寄予厚望。

全球范围看,中小企业是各国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可以说,中小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发展时期,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尤其在国际局势变幻莫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一批在所属行业领域拥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中小企业,抢占全球价值链高位,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目前情况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不少企业逐步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在某些行业领域已经出现具有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但总体来看,中国中小企业还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核心竞争力弱、可替代性强,汽车、通信等大部分核心元器件与系统仍然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而且,在社会上还存在对中小企业市场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地方在政策、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出现偏差,影响它们的生存发展。有些中小企业也摆不正自身定位,或者好高骛远,或者小富即安,在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向上往往误入歧途。

中央此次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要求,既是对社会上一些人错误观念的纠偏,也是对中小企业未来市场走向的一个指引。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只有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一些“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专精特新”,“专”即专业化与专项技术;“精”即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与特色化;“新”即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与新颖化。中小企业如果能把上述4项中的任何一项做好,将其培育成自身的核心业务,都有可能成为专业细分领域和行业“隐形冠军”。这样的企业多起来,中国制造的底蕴才会变得更加沉实深厚,整体实力才会更加强大,在世界产业链中才会拥有独特优势和无可替代的稳固地位。

明白了以上道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做大河里的小鱼还是小河里的大鱼,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简单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