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贵州省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采取8项措施开展质量攻关
2019-09-18 10:12:50 中国质量报

绿色发展 茶香满溢

贵州省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采取8项措施开展质量攻关

□ 刘珍意 本报记者 刘 艳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在积极探索和制定雷公山茶、黎平红茶(以下简称“两茶”)《生态绿色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规程》和《茶叶加工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同时,着力在8个方面开展质量攻关,切实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品牌声誉,有效推动全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截至目前,该州注册茶叶企业344家,获得QS准入企业46家,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企业6家,茶叶加工点共805个,清洁化生产线43条。茶叶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7~2018年带动7.5万余户24.26万人脱贫。

随着该州“两茶”公共品牌的推广使用,茶产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也凸显出来,比如茶园建设水平低、农药使用不规范等,导致茶叶品质差异大,甚至带来质量风险和隐患。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结合该州茶产业实际,从8个方面开展质量攻关,成效明显。

制定“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该局确定了茶叶质量提升目标和方向,到2020年全州茶叶总面积将达近6万公顷,总产量2.4万吨以上,总产值达26亿元以上。

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提升品质。黔东南州政府及时制定出台茶产业发展相关推进措施和奖励政策,推动茶产业向优质高端迈进。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州共有有机茶叶认证证书60张(含转换),认证面积1200公顷,无公害茶园面积达近3万公顷。有机茶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高15%,茶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制定实施严于省级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的《雷公山茶 绿茶》《黎平红 红茶》地方标准,打造茶叶公共品牌。黔东南州政府成立以分管州长为组长的“两茶”地方标准制定领导小组,下拨专项经费20万元,由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牵头,与农业农村、科技、财政、商务、工业和信息化、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合力推进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制定“两茶”地方标准时,抽取茶叶样品对水分、灰分、水浸出物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产品的真实性。同时,增加了产地环境的规定,根据该州茶产品的实际情况对感官指标进行了调整。理化指标在贵州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水浸出物、总灰分进行调整,两大指标均优于贵州省地方标准。在污染物指标方面,将铅含量调整为≤3.5mg/kg,严于国家标准的≤5.0mg/kg。另外,增加了吡虫啉、草甘膦等6种农药残留量的规定,产品安全性能均严于贵州省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目前,州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正在组织开展“两茶”地方标准宣贯培训,在2020年前全州将实现统一标准种植、统一标准加工、统一标准销售。

开展茶园基本情况调查及采集样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茶园。该局在黎平、雷山等5个县实施茶叶质量提升项目,实地开展摸底排查。对环境基本情况、茶园建设现状、茶叶生产加工工序、农药使用情况开展调查,兼顾其他生产环节中可能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在项目实施县,采集当地有代表性的绿茶样品,今年5~8月共采集样品120个。

开展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检测,对茶园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根据全州茶园常用农药情况,该局建立农药使用台账,详细记载农药使用品种和数量,按照相关标准中茶叶农药要求和参考欧盟茶叶限量标准,今年共检测茶叶农药残留208项,重金属检测砷、铅、铬、镉、汞共5项,根据检测结果对全州茶园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同时,运用HACCP对茶叶生产全过程、各个细节节点进行风险隐患危害分析,提出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点级别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制定“两茶”安全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化规程。根据GMP要求,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卫生质量要求,制定一整套可操作可复制的作业规范,对茶叶生态绿色生产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完整地提出“两茶”生态绿色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规程和茶叶加工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打造茶产业质量标杆企业。在雷山县、丹寨县挑选有茶园基地及加工厂房的20家企业,作为茶园安全示范基地,实施黔东南州茶叶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规程和茶叶加工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并全程监测产品质量。

开展茶园清园专项行动。对茶园除草剂使用情况开展大排查。2019年上半年,该局已完成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样品(草甘膦)57批次,合格率100%。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