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专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大师周东红
2019-10-16 08:56:43 中国质量报

把每一张宣纸都做成精品

——专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大师周东红

  □ 本报记者 李 辉

  “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是人们记忆中宣纸的模样,它为中国书画艺术铺就最美的底色。最近一次的体验式采访,让记者再一次回望宣纸1500多年的历史,以及108道工序的生产过程。记者也又一次走近大国工匠、第二届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获得者、2016“质量之光”年度人物、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大师周东红。

  初心孕育匠心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帘子捞起来,要感觉到纸有多重,还要准确判断出每帘水的重量是否保持一致。”周东红介绍说,整个过程虽然不过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1986年2月,周东红来到泾县宣纸厂从事捞纸工作。在宣纸生产中,捞纸工序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要求捞纸工既要吃苦耐劳,又要心灵手巧,因此先人称捞纸工为“匠”。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所谓捞纸,就是两位师傅站在纸槽两头,面对着一纸槽的宣纸浆水,共同抄起纸帘,在水里打捞纸浆,一分钟至少有两个来回,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而且厚度要均匀,并且无瑕疵。这个过程需要操作工既耐得住寂寞,又能够默契配合。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季节中,将宣纸的厚薄掌握的更加精准,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功力。

  “深入浅出”这个词语在宣纸的生产工艺中有着更有趣的诠释。一捞一提间,最考验操作者的手感,一张纸的厚薄和均匀,全看技术,竹帘伸得过深,上面的纸浆就太多,捞出的纸张就厚,入水太浅纸张又太薄。周东红向记者介绍说,站在水槽中,只有当你做到心手合一、气定神闲、收放自如的时候,才能让水帘上的水浆薄厚均匀,捞出的纸才会白如冬雪,薄似春云,润若美玉,柔比织锦……”

  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1400多次。“我徒弟经常好奇地问:‘周师傅,你是怎么捞出这么规整的纸张的?’我说:‘老天爷赏饭,我这手,天生就是用来捞纸的’。”周东红说:“大家都讲要感谢老天爷送我的这双捞纸手,但我却觉得也要感谢自己30多年来不变的初心。”

  采访中,周东红从手机里找出一张图片,那是他的一双长时间浸泡在混合野猕猴桃汁液的纸浆中腐烂的手。周东红看着自己的手说,“一般在七、八月份的时候,这个水温上升了以后,容易烂手。在冬天的时候,槽水的温度大概在三、四摄氏度,容易害冻疮。疼,钻心地疼!有的时候一天最少要涂两管华佗膏。”

  熟能生巧,追求完美。“不管是烂手,还是冻疮手,都必须下水。”周东红说,遇到低温天气,还必须先把纸槽中的冰块砸开再下手,为的就是保持“捞纸手感”。

  精心创造精品

  纸捞得如何,成品率和产品对路率是两个重要衡量指标。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产品对路率97%的突出记录(两项指标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和5个百分点)。

  每次捞纸之前,为了防止手上的水滴到纸上,周东红都会细心地用毛巾把手擦干;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凝聚着周东红对捞纸的虔诚,对造纸的专注。

  “勤学苦练”是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周东红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宣纸的种类有100多种,这就意味着捞纸工要熟悉100多种水浆动态,练就100多种分寸得当的手感,体味100多种细微差别。此外,纸浆捞出后码放的动作同样难以把握,即使是熟练的老师傅,稍微不注意就会存在水皱、水泡或水洞等瑕疵。“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重量误差不能超过1克。”周东红自豪地说。

  宣纸有着“质地绵韧、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不蛀不腐、润墨性强、韵感万变”的独特禀赋。“就捞纸而言,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周东红告诉记者。有一种叫“扎花”的宣纸,湿纸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种的一半,干纸也是最薄宣纸之一。

  “做‘扎花’的时候,周东红曾连续一周高烧不退。”上班的时候,除了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他还亲自参与到纸浆浓度的调配中去。历经反复试验,终于制作成功,一张薄如蝉翼洁如雪的“扎花”在周东红的手中呈现。

  “身体发烧总有退烧的时候,不用心急。但‘扎花’的研究却一天不能耽搁。”在周东红的眼里,复原“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只为守护那份宣纸情缘。

  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也凝结着周东红的一种情感和责任。

  恒心追求极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周东红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他用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周东红悟性好、肯钻研。在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后,没有骄傲自满。”已经退休的沈洁明是周东红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当学徒时的师傅,对周东红褒奖有加。

  传统技艺要传承,更要改进、创新。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东红领衔“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通过采用电动泵和液压千斤顶,固定纸帖与液压千斤顶的连接,使纸帖均匀受力,达到纸帖压榨的目的。此项技术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增加了安全系数,还使纸帖受力均匀,湿干度达到基本一致,避免破帖现象发生,提高了压榨质量。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为我国成功发行宣纸材质邮票贡献智慧。

  弯腰,一捞一提;跨步、转身,倒扣竹帘,这一系列动作,周东红坚持做了30多年。作为大国工匠的周东红,如今依然在生产一线。2012年,他被调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宣纸文化园,在那里捞制古艺宣、乾隆贡宣等高档宣纸,同时为广大游客展示宣纸制作技艺。

  “拜了个好师傅,也学到了不少技术。因为这个工作有些枯燥,师傅总是耐心劝导我,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了。”赵志刚是周东红的徒弟,在他眼里,周东红对待学徒是非常严格的,“你做不好就罚站,捞不好,就站在边上不给你捞”。

  周东红对“工匠”两个字有着自己的理解——始终如一的专注捞纸,精益求精,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千年技艺,让宣纸这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得齐肩那么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公分左右深度。”在体验采访环节,记者跟着周东红亲历了宣纸制作工艺的繁复严谨。

  周东红对高质量的追求没有终点。“宣纸技艺流传了近千年,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捞纸也是一样的,我觉得纸的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要坚持下去,努力让捞纸技艺变得更加完美。不但要捞好每一张纸,还要将每一张纸捞得更好。”周东红说。《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车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