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当年的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2019-11-06 09:33:45 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在本报发出70年“质量记忆”征集令以后,不少读者都提到了一个品牌:燕舞。

创建于1967年的盐城无线电厂(燕舞集团前身)直到1981年还是一个只能装配收音机的小厂。1982年,该厂在江苏率先研制出“燕舞”收录机,并且在国内一炮打响,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跨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的行列,销量连续8年在全国收录机行业领先,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音响品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CD播放器、随身听的冲击下,收录机行业整体成为夕阳产业,燕舞集团却仍然只生产收录机,随后其多次转型都未成功,不得不在1998年宣布破产,曾经家喻户晓的“燕舞”品牌也最终销声匿迹。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20世纪80年代,出自苏北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红遍大江南北。

1985年,以盐城无线电总厂为龙头,跨省市、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体——燕舞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从只有几百人的地区小厂向集团性企业迈进。当时的燕舞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

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盐城无线电厂当副厂长的张兴荣后来回忆说,当时无线电厂是只有几百个人的小厂,主要生产收音机。然而随着收音机市场趋冷,产品过时,亏损严重,无线电厂面临转型抉择。

随后,盐城无线电厂争取到了收录机定点生产资格,1982年,正式确立转向收录机的批量生产,年底投产“燕舞”牌L1510型二波段台式收录机,接着又将改进的L1511型收录机投向市场。

1984年,《人民日报》以《燕舞收录机为啥讨人喜》为题,发表文章称赞该厂在新品开发中抓住快、新、廉(研发快、款式新、价格廉)的特点,“燕舞”轰动全国。

两年后,燕舞成为盐城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张兴荣将燕舞的成功归结为“三个意识很强”,即宣传意识、新品开发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燕舞”的辉煌还离不开一个人——朱学成,这个想要把“燕舞”打造成中国三洋、中国夏普的电子产业先行者,没有看到其梦想的实现。1985年,朱学成升任盐城无线电总厂厂长。

1985年底,电子工业部、中国录音机协会向全国的录音机生产厂家发出警告,由于收录机生产热中,过多厂家蜂拥而上,1986年,全国收录机市场将出现严重的滞销状态。

但朱学成迎难而上。1986年,“燕舞”向银行高息贷款2000万,全力奋战5个月,实现年产收录机40万台的目标。1987年,燕舞实现生产工业总值2.52亿元,利税3880万元,职工总数2380人,成为国家百家重点企业之一。

但90年代以后,燕舞未能继续80年代的高歌猛进。1990年朱学成的离开,也成为燕舞由盛转衰的标志之一。从1991年到1997年短短7年中,燕舞总经理就换了4人。从1991年6个亿的流动资金,到1997年负债4个多亿,而工人的收入从每月奖金和工资一样多,到1997年每月只能发120元钱的生活费。

1996年底,燕舞集团宣布全面停产,两年后,黯然倒闭。老职工们指出,产品结构未能及时调整,政府干预过多,内部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规模,是其致命伤。

“燕舞产品结构没有跟上,你不能光老靠收录机。当收录机不好销的时候,应该适当减少产量,把产品结构调一下,调成VCD、DVD。”张兴荣说。

突如其来的成功让燕舞一夜之间功成名就,但也让其烙上了时代的烙印,没有树立质量优先的目标,自然很难成为百年老店。燕舞的成功与没落,值得今天的质量工作者去学习和研究。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