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接达 张 庆 本报记者 谢 旺
今年以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探索建立摩托车、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低速电动车)分类销售、售前安全宣传告知、售后跟踪服务登记分享“三项制度”,破解基层摩托车、电动车治理困境。
为抓好分类分区销售,规范企业营销行为,万盛经开区参照药品分类销售制度,督促经销商按摩托车、电动车相关类型进行分类分区销售,设置销售指示牌,载明该类车型的设计限速、电池标准、准驾资格、悬挂牌照类型等法规要求,明确车辆用途、销售者义务、售后保障等重要内容。该措施开展试点以来,3000余名潜在消费者通过指示牌自行了解相应车型政策法规,销售环节电动自行车上牌率达到90%,电动摩托车上牌率同比上升50%;驾照学习报考率同比上升23%。销售企业虚假宣传现象“零发生”。
为抓好售前安全宣传,压实各方安全责任,万盛经开区围绕摩托车、电动车加装超标电池、车棚雨棚、拆改限速(包括解码提速)等非法改装情形,编制售前宣传告知手册、拍摄宣传短片,将摩托车、电动车质量安全关口前移,压紧销售者主体宣传责任。在消费者明确购买意愿后,由销售方对消费者讲解合法改装的政策要求、违法改装的处罚规定,并与消费者签订摩托车、电动车售前安全宣传告知书,如消费者所选摩托车、电动车无法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要求,再由销售方按照“分区销售”要求推荐产品。自今年6月该项制度实施以来,试点门店销售的摩托车、电动车售出后非法改装率环比下降40%。
万盛经开区注重抓好销售跟踪分享,推动事前安全监管,建立摩托车、电动车销售主体责任清单,要求销售方建立信息台账,由市场监管部门定期收集,并动态分享给公安等部门。同时,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通过台账定期摸排回访已销售车辆实际电池电压容量、车辆结构等数据信息,判断已销售车辆是否存在非法改装行为,发现线索后再开展精准执法。截至目前,该区信息台账累计登记摩托车、电动车车架号、驾驶人身份、电池组唯一性编码、驾驶人准驾资格等数据2400余条。
现在,在万盛经开区,经营者主动核查消费者准驾资格,经营者、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电话提醒消费者或驾驶人不得实施非法改装拼装、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区级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等工作实现常态化,社会共治格局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