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铜为骨,釉彩为魂。七八百摄氏度窑火,七八九次淬炼,如涅槃重生,它被铸就为极致绚烂的“金石永固之相”。
它曾作为皇家御用品深藏宫中,也曾漂洋“出海”,百姓难见其真容。如今,它是你我捧在手心的珍藏品,亦是点缀生活的日用品,更作为“国礼重器”站在世界“舞台”。
它制作工艺繁复,每一次“整装”都凝聚了技师们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创新是它传承的不变主题”;铜要纯、料要精、金要真,“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它的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中东地区传入华夏600余年,它早已成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
它就是国宝京粹、“燕京八绝”之首——铜胎掐丝珐琅。我们更熟悉它的“小名”——景泰蓝。
火淬天工处 釉凝万象生
——探访景泰蓝的时光密语
□ 本报记者 丁 莹 李 青
北京天坛公园昭亨门外有一所北京景泰小学,学校南面的二环路上有一座景泰桥,桥下有一条向南延伸近1公里的景泰路,路侧有景泰东里、景泰西里两个居民小区,小区附近有一座地铁景泰站。此处300多米外,就是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家”的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珐琅厂”)。
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随着时代发展陆续建起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等配套设施……景泰蓝文化建设在这一区域氛围拉满。
近日,记者走进北京珐琅厂,探寻景泰蓝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掐丝技师正将掰好的铜丝用白芨粘在铜胎上。 赵 蕊 摄
古老工艺的突破
9时,北京珐琅厂综合楼2层的车间里,掐丝、点蓝生产环节的40余名技师已经开始工作。
在掐丝作业区,掐丝工艺技师王华妹戴着花镜,面前的工作台上放着3只观音瓶铜胎和几张图纸,右手边的铁盒里是长长短短的仅有0.8毫米宽的扁铜丝。她用镊子和尖头钳把铜丝掰成两厘米长的竹叶,蘸着白芨,嵌在铜胎上。一根仿佛正在风中摇曳的嫩竹缓慢地从她手指间“生长”出来。
不远处,掐丝工艺中级技工李维正在一只30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大铜盘上“绣龙”。一片龙鳞边长1.5厘米,一根龙须也不过5、6厘米长,6条龙腾跃在布满铜盘的祥云和珍稀花卉间。这只三彩大盘从制胎到镀金完成需要近5个月时间。
此时,记者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掐丝如绣”。
“景泰蓝是在紫铜制成的器型上用珐琅釉进行装饰的金属工艺品,融汇美术设计、冶金锻造、工艺雕刻、玻璃熔炼、珠宝镶嵌等专业技术,历经设计、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八大工序,108道小工序精制而成。”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珐琅厂总经理董艳娜介绍说,时至今日,在景泰蓝制作中,仍然有90%以上的工艺是手工制作。
据介绍,古法制作景泰蓝有一些工艺缺陷,比如没有设计图纸,颜色、图案和器型单一,烧制和打磨工艺粗糙等。但是,这也给景泰蓝行业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景泰蓝“按图生产”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倡导抢救恢复景泰蓝技艺,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工艺美术小组,开展一系列设计创新。如今,北京珐琅厂设计力量雄厚,先后培养了国家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汇聚了全国景泰蓝行业2/3国家级大师和高级工艺技师;设立了以钟连盛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等。
阳光照进车间,与灯光相应,使铜胎的金属光泽更加明亮。在点蓝作业区,点蓝工艺高级技工袁晓霞面前的工作台上,摆放着10个色系的釉料碟,每个色系又按深浅分为10余种颜色。她用一根尖嘴吸管将深桃粉色釉料填入3平方厘米大小、铜丝“画”成的一片花瓣里,她要在这方寸之间点上4~5种不同深浅的粉色系釉料,形成花瓣的渐变色;每次釉料填满铜丝高度的1/4,直至釉料比铜丝高出一点点,点蓝、烧蓝反复3~4次后,色彩艺术效果基本呈现出来,再经多次打磨,与铜丝齐高,最终经24K金镀金完成,一件精致细腻的景泰蓝艺术品才算诞生。
“景泰蓝的釉料由矿物质、石英石等调配而成。过去,颜色比较单一,以蓝色为主。现在,我们创新研制了近100种颜色,有的作品一朵牡丹花润色就可以达到10种颜色。”董艳娜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初,景泰蓝市场从国外转向国内,为了把这一传统瑰宝发扬光大,北京珐琅厂的改革创新更加大刀阔斧——颜色使用和题材都更加大胆,并努力探索用新时代理念诠释传统题材。
在综合楼京珐艺苑工厂店,记者读懂了“掐丝如绣”下一句——“点蓝成诗”的涵义。这诗可以是釉料与紫铜初相遇时的低调、冷静和平淡,也可以是打磨镀金之后的张扬、热情和绚烂。
甫进店,记者立刻被眼前五彩斑斓、金光闪闪的景泰蓝吸引。“传统景泰蓝只有花鸟、山水、虫兽、文人名画等图案,器型也多为盘、碗、瓶、壶,也作为桌、椅、床等的装饰部件。”董艳娜说,1992年,北京珐琅厂提出“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创作主导思想。经过30多年的持续创新,目前已开发出以华夏、欧美、伊斯兰3个文化系列为代表的创新产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造型简练、色彩协调,有的借鉴国画、油画风格,有的是抽象图纹等,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和消费心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给老手艺带来了时代感。
与时俱进的探索
一只一人多高的观音瓶豁然出现在眼前。红色的牡丹花栩栩如生,缠枝莲纹委婉多姿、富有动感,镀金铜丝金光亮眼。记者小心翼翼地抚摸瓶壁,竟然光滑如玉。在这里,记者被形制各异的景泰蓝吸引——具有收藏价值的大师作品,可以摆放在餐桌上的牙签盒、戴在耳朵上的耳坠,装饰画、文具、灯具、钟表、手珠……记者不禁感叹景泰蓝竟有如此多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能关注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既有国之重器,又有可以让普通人爱不释手的文创产品。
从深藏宫中,到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用于出口,再到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景泰蓝在“让生活更具艺术感”的同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钟连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珐琅厂总工艺师。记者在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见到了这位始终主张和力促景泰蓝创新,并取得多领域突破的“带头人”。
洋红的底色上飘散着片片桔黄色的银杏叶和七叶草,桔红渐变色的牡丹花竞相绽放。这件景泰蓝斗拱精致、华美,仿佛是一位穿着节日盛装的东方美人。“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国际会都集贤厅景泰蓝装饰工程,是我们有始以来承接的室内建筑装饰工程中结构组合最为复杂、难度最离、数量最多、工期最短,对产品质量、环保要求最严格的重点工程。”钟连盛指着展窗里两件近一米高的景泰蓝构件告诉记者,这项工程由1806件景泰蓝构件组装而成。建设中,北京珐琅厂攻克了两个技术难关,一是确保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不发生色变,二是景泰蓝构件在安装过程中与钢结构、木结构实现精确组合。
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路我便开出一条路”的创新精神,北京市珐琅厂攻克了多项工艺难关,将景泰蓝应用领域从陈设摆件、日常用品拓展到室内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工程等大型工程,成功制作了大型城市景观工程“花开富贵”等景泰蓝大型室外喷水池,先后完成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家重要外交接待场所的大型装饰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取得重大突破性发展。
车间里的“博物馆”
时间已经是14时,记者惊奇地发现,这栋大楼里比上午还要热闹,除了办公区,包括车间在内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参观者和消费者在自由活动——在掐丝点蓝车间,不时有参观者向技师提出各种问题。在顾客休息区,4位白发老人正坐着休息。“我今年74岁。今天来这儿坐了两个半小时汽车。70年代(20世纪)的时候,我就来过珐琅厂参观。今天再来,感觉咱们国家景泰蓝的制作水平提高得太多了。”其中一位老人说。在京珐艺苑工厂店,一对中年夫妻在4只大瓶前犹豫不定,他们要分别给一对老夫妻和一对小夫妻选购礼物。在顾客体验区,某小学的十几名学生正兴致勃勃地给杯垫铜胎点蓝。在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一位年轻女士仔细端详着“鼎盛中华”宝鼎,嘴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很多顾客说,珐琅厂的工作人员就像朋友,可以向他们提出各种关于景泰蓝的问题;可以上手把玩工厂店里在售的景泰蓝,只要你足够注意安全;只要是工作时间,你愿意在车间参观多久都行……”董艳娜娓娓道来,“我们要求工作人员人人都要会讲解,希望把景泰蓝的技艺和故事讲给大家,让更多人热爱景泰蓝、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发扬光大。”“我们在厂里建设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就是为了完整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的历史发展脉络,把几代景泰蓝人为这一技艺留下的有分量、有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完整地传承给后人。”钟连盛告诉记者。
在钟连盛和董艳娜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在引领行业持续创新的同时,北京珐琅厂始终把保护和传承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播景泰蓝文化作为神圣职责。
为了这份责任,钟连盛、董艳娜和他们的同事精工细作——完成多项国家重大活动“国礼”的设计研发,“国泰榴方尊”成为中央政府赠送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礼,“珐琅器”成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贺礼,“盛世欢歌”“四面方尊”作为“国礼”摆放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总部……
为了这份责任,北京珐琅厂不遗余力地赋予景泰蓝更多的文化内涵,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建成全国最大的集产品研发制作、工艺展示、精品欣赏、参观购物为一体的景泰蓝文化产业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共建,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合作开设“爱上景泰蓝”体验课,举办公益讲座,举办景泰蓝老物件淘宝大集、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
“艺术当随时代。创新是传统技艺传承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亲手创办的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里,钟连盛平静地为记者讲述景泰蓝经典作品的故事,讲述70年来,中国景泰蓝行业的发展历程……“希望以后能开拓更多平台,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景泰蓝的发展历史与艺术魅力。只有真正了解、喜欢上景泰蓝,才能更好地将它传承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