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不仅明确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主要目标,更从七大方面提出了25条举措,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方面,《规划》提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要“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作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五大举措之一,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质量支撑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品牌是高技术、高质量、高信誉、高社会责任感和高文化素质的代表。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份额甚至生存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品牌反映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对于中国农业而言,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毕竟无论是在农产品市场还是在消费品市场,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品牌之争。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统计,全球几万个品牌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0%。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一言以蔽之,必须以优质化品牌化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质量的体现。以优质化品牌化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首先必须推动农业优质化,通过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从而以高质量的产品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一方面,必须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从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认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让优质农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和消费者青睐,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质量提升,助力我国农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标准是保障质量的基础,与质量相互促进,紧密联系。以优质化品牌化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还需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标准的约束与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无论是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还是确保粮食安全,都是一个重要抓手,必须落实好。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不但能使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和农业强国的内在支撑。以优质化品牌化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最重要的是要推动实现农业品牌化。农业品牌化,必须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农业品牌培育方面,从国家到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农业产品是主力军;地方层面培育的地方精品,农业大省同样是以农产品为主。各地纷纷结合产业实际,培育品牌、保护品牌、用好品牌,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中国农业品牌文化赋能,推进农业品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让中国农业品牌既有“流量”更有“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