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厂房内,10余个红色工业机器人依次排列,整齐划一地做着相同的动作,靓丽的中国红极具观赏性;展板上,一个个中国首台套设备、一组组领跑行业的数据,展示了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
车间里,极具震撼力的国之重器,不仅展现了装备制造“大块头有大智慧”,也充分展示了装备制造的设备、厂房、生产及研发的各种硬核水平;展厅中,一个个自主研发制造的实物产品、一项项被先后攻克的核心技术,让人看到了我国高端装备质量创新的累累硕果。
4月上旬,记者跟随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质量强链媒体行”采访报道团,来到“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省,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的生产一线,我国机器人、高端装备的创新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产业领域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但新松和沈鼓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链主。前者是辽宁省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后者是辽宁省压缩机产业链链主企业。“辽宁省立足重点产业和全省各市发展需求,遴选工业机器人、压缩机、石化、氢能等16个重点产业链,出台《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释放质量基础效能助力强企强链强市的实施意见》《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构建了‘1+16’质量强链工作体系。”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辽宁省市场监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分类施策,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组织20家链长单位、24家链主企业、95家技术机构、1755家链上企业建立质量强链方阵,打造“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新模式,工业机器人、菱镁、石化等7个产业链成功入围全国质量强链百个重点项目,形成了一批质量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质量强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链主带头 突破“卡脖子”技术
作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柱型、战略型领军企业,沈鼓主要从事大型离心压缩机、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等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担负着为石油、化工、电力、国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装备的任务,其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被誉为“国家砝码”。
“近年来,我们攻克了材料质量和基础零部件性能提升等40余项行业共性技术,在热流声固多场耦合等20余项世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沈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沈鼓目前已成功研制国产化首台套装备200余项,其中年产150万吨乙烯“三机”、十万等级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等10多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为辽宁省压缩机产业链链主企业后,在辽宁省、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的组织下,沈鼓编制压缩机产业质量图谱,梳理质量问题,开展重点项目攻关。尤其是针对高端轴承、控制系统等“卡脖子”环节,政企协同推进150万吨/年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八级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等重大装备研制,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压缩机组自主化率100%,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的基础上,沈鼓通过系统整合70年重大装备研制经验与数字化时代创新要素,创新构建覆盖装备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障体系——“智造强芯”-沈鼓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突破“I-PDMS”质量管理模式,成功入围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建议名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辽宁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坚持因链施策、一链一策,绘制质量图谱28张,开展质量技术攻关583项,解决质量技术问题788项,“质”“技”融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新松自主攻克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真空机械手技术,已实现批量应用;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大连洺源科技研制的空气侧无加湿技术,成功替代长期被国外垄断的膜加湿器,应用于大连公交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使加湿故障导致的停运次数减少80%。
基础支撑 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门口有宣传材料、墙上有详细的服务流程图、窗口有热情的工作人员、实验室里有一流的设备和科研团队……走进沈阳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沈阳市检验检测中心),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不仅内容清晰、流程详细、服务热情,还有高质量的服务成果。
“沈阳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整合了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多家技术机构资源,构建起‘1+3+1’模式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体系覆盖广泛、协同紧密,有效连接企业与服务机构,破解了企业需求与服务供给的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套餐”服务、“离岸检测”服务、技术攻关服务“三个清单”服务,助力企业提升质量把控能力和整体质量水平。据统计,“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三个清单”服务已惠及1487家各类经营主体,派出167人次技术专家,帮助314家企业解决216项技术难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辽宁省充分释放质量基础效能助力质量强链,建设产业链相关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62个,依托辽宁省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建设卓越质量管理创新推广平台20个。夯实质量基础又反过来助力形成质量基础成果——全省产业链相关单位累计参与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147项,制修订计量标准规范79项,新增认证获证组织362家。
“我们对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开展了整机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质量状况分析,编制《工业重载移动机器人性能要求及其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制定两项计量标准规范,建立工业机器人整机检验检测体系。”新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链主企业,新松提高关键环节内控标准水平,解决生产中无效移动、服务中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整体效率提高20%以上。
4月的辽宁还是一幅初春景象,但质量强链让辽宁处处是春光——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质量强链实施以来,撬动企业投入经费8.7亿元,带动产值511亿元,链上企业累计节约成本超过1亿元。质量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辽宁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35,比上年增加0.03,连续参与评价的企业品牌价值比上年增长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