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首次“人机共跑”,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3月底,在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10多家企业的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场景。
在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台宇树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与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转手绢,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从春节至今的两个多月里,社交媒体上时常出现人形机器人的爆款视频,展示前空翻、后空翻、骑自行车等绝技,刷新人们对具身智能的认知。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
一些工厂、大学、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机器人。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加速产业布局。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
加速因何而起?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是产业界的共识,也得益于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几十年,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和客户。
在政策层面,从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人形机器人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去年7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人形机器人排在“创新标志性产品”专栏第一位。近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出台支持政策。
人形机器人通往未来的路径已日渐清晰,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正在让中国走在机器人技术革命的世界前沿。
(据新华社电)
4月19日,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右前)在比赛中冲向终点。 方 欣 摄
日前,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款名为“加速T1”的人形机器人与参会者握手互动。 鞠焕宗 摄
日前,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夸父”。 梁 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