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重庆市启动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申报工作,要求申报企业须符合一些硬性条件,如瞪羚企业必须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领域优质企业,年营收在1000万元以上,近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在15%以上。对于申报成功的瞪羚企业,重庆将推出多项支持举措,助其快速发展。
像重庆一样,近期多地推出支持瞪羚企业成长计划,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在金融扶持、人才引进、创新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瞪羚企业跳得更高、跑得更远。
瞪羚企业并非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伯奇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在自然界中,瞪羚虽然个头小,但跳得高、跑得快。瞪羚企业被用来指代那些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2022年实施的国家标准《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给瞪羚企业的定义是: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收入或雇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已成功跨越创业“死亡谷”并进入高速成长期的高成长企业。
商业实践表明,瞪羚企业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营收数倍、数十倍的增长,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拉动区域、行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瞪羚企业的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创新创业活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尺。
我国高度重视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培育发展。早在2003年,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率先实施“瞪羚计划”,为园区瞪羚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之后,我国多地相继出台支持瞪羚企业发展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瞪羚企业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系统性支持政策,构建日趋完善的瞪羚企业培育生态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标志着瞪羚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瞪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瞪羚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年递增。长城战略咨询旗下瞪羚云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5日,我国已认定瞪羚企业36124家,涉及92个行业大类,主要覆盖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领域。胡润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登上胡润全球瞪羚企业榜单的中国企业达258家,位列国家榜单第二名。该统计数据还显示,在过去5年里,中国瞪羚企业上榜数量增加了两倍多,涌现出深度求索(DeepSeek)、宇数科技等一批前沿科技创新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赛道加速奔跑。
当前,我国瞪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不过,瞪羚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痛点。与高成长性相应,瞪羚企业还具有风险高、不确定性强等特性,这决定了在其发展初期更容易受到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研发投入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快速扩张可能导致供给超出市场需求,企业营运管理能力跟不上节奏,这就使其极易陷入夭折的“死亡谷”。
培育更多瞪羚企业,让它们高跳快跑,成为经济跃迁的重要推动力量,各方面还应加大支持力度。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手段,引导瞪羚企业专注研发,为其提供技术验证、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等全方位支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支持瞪羚企业等科技型成长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共创,拓展瞪羚企业创新应用场景,做好首创产品应用推广,引导瞪羚企业积极参与补链延链强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创新实施沙盒监管与容错机制,对瞪羚企业等创新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允许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试验,并及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和纠正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瞪羚企业进行国内外专利布局与知识产权维权工作。升级完善相关人力资源培育政策,对于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瞪羚企业给予奖励和资助。
培育瞪羚企业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营造政府大抓创新、企业深耕创新、人才投身创新的氛围,为瞪羚企业提供个性化、专门性的精准服务,助力它们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