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更驻心 何民这样“为民”
——辽宁省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个体私营经济服务部部长何民驻村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乔燕强
“五一”前夕,记者走进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郭屯村,一条条平整的水泥村路纵横交错,连片的葡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庭院前的花草丛映照着张张笑脸。
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的村庄,在驻村第一书记何民的带领下,用两年半的时间实现了从“泥水路”到“致富路”、从“望天田”到“智慧棚”的蝶变:郭屯村获评2021—2023年度辽宁省文明村镇、2022年辽宁省美丽乡村、2023年营口市美丽示范村,村集体收入从几千元增至5万多元,人均收入跃升至3万元。何民也因此获评2022年辽宁省直机关工委通报的新一轮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表现突出的省直机关选派的驻村干部;2024年中共营口市委组织部通报的关于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驻村干部。
党建引领: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2021年9月,辽宁省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干部何民主动请缨,带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奔赴沈阳市270公里外的郭屯村担任第一书记。
翻开何民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把村民当家人,把村事当家事。”他用两年半的时间,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家庭,磨破了5双运动鞋,驻村日记记载了每一位村民的急难愁盼:村道坑洼运输难、葡萄滞销价格低、管网瘫痪吃水愁……面对这些沉甸甸的民生课题,何民在心中立下军令状:要让乡亲们的日子像村里的葡萄一样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何民深知建强党组织的重要性。驻村首月,他推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村民说事点,在村部设置民情信箱,每月抽出一天时间作为第一书记接待日。两年半时间里,他累计收集村民意见57条,解决实际问题51件,真正让党旗飘扬在村民心坎上。
面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出行难的问题,何民白天跑当地农业农村、交通、财政部门,晚上整理申报材料,一年多时间里往返省、市、区10余趟,终于争取到6公里修路指标和近200万元村路改造资金。上级资金支持有了,但是,在修路之前,还需要村里完成宽3米、深30厘米的路基开槽、铲土清运。这项工程还需要20多万元。可是,当时的村集体根本掏不出这笔钱。于是,何民又四处“化缘”,多次碰壁仍坚持不懈。终于,一位企业负责人被他的真诚打动了,资助了8万元。何民便与村两委精打细算,直接与施工方签合同,带头成立党员监督小组,昼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将工程时间由30天缩短为16天,愣是用8万元干了20多万元的活儿。
2023年的秋季,一条5.4公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村民王大爷激动地说:“以前,卖一筐葡萄能颠坏半筐。现在,运输车直接开到地头,每公斤还能多卖1元钱。”
产业突围:小葡萄串起乡村振兴链
郭屯村素有种植葡萄、育苗的传统,但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效益低下。何民邀请辽宁省果木研究所农业专家实地把脉,引进阳光玫瑰、浪漫红颜、黑郁金香、妮娜皇后等新品种;推广使用菌剂浇灌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5%。为解决销售难题,他自费为村里开设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搭建新媒体宣传平台,邀请农民经纪人开设市场营销课,引导村民用直播带货开启销售新模式。村民宁先明在快手、抖音账号吸粉4万多,带动其他村民通过直播的方式年销售葡萄和苗木突破50万元。
为了让村民能够有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何民找到上级政府部门,研究对比各大银行贷款政策,把最适合、最低息的产品引荐给村民。两年多时间,190户村民累计申请到低息和贴息贷款1100万元。村民吴丽用20万元贷款建成4栋智能大棚,采用物联网系统精准控温、自动遮阳、电子滴灌,年收入突破30万元。如今,全村设施农业面积超过33公顷,年产鲜食葡萄2000余吨。
当春风拂过绿野,大棚内串串葡萄如同颗颗明珠,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初心如磐:驻村更驻心的为民情怀
两年半的驻村任期早已于2024年2月结束,但何民的驻村情缘一直在延续。
去年9月,何民回到郭屯村“省亲”,为村民送来了米面油和信贷政策礼包。当得知村委会冬季办公取暖有困难时,何民现场与热心企业沟通,获捐3吨煤。
村民有难事,还喜欢找何民。去年9月,村民郭正皓被车撞伤后,保险公司一直没有理赔。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曾经帮他销售葡萄苗的何书记。何民第一时间与保险理赔员沟通,仅用一天时间郭正皓就拿到了1.37万元理赔款。去年12月,村民宁德义痛风严重到不能下地,他联系到何民。何民第一时间与鲅鱼圈区医院取得联系,及时为他做了手术。术后半个月,宁德义又能在自家大棚干活了。今年4月,村民吴丽打来电话,说自己母亲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何民不仅给她邮寄相关书籍,让她了解相关医学知识,还为她联系了专家看诊。今年7月,何民资助的村里的孤儿赵思宇也将大学毕业……
翻开手机相册,何民找出一张与30名村民一起手持5面锦旗的合影。“这是我为村民要回拖欠多年的累计近7万元的工程款时,村民和村委送给我锦旗。”他动情地说:“这5面锦旗时刻提醒我,驻村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为村民服务不会结束。接下来,我将充分利用自己的岗位资源,为村民搭建服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让郭屯葡萄走向全国。”
在郭屯村工作的900多个日日夜夜,何民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担当。他像一株深深扎根的葡萄藤,把党的惠民政策转化为累累硕果,又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滋润着百姓心田。这种“驻村更驻心”的为民情怀,正是万千乡村振兴工作者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