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度同步发力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福建南平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 陈 永 林 巍 本报记者 江 岱
大到投资兴业,小到办理审批,营商环境关系到每个经营主体。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部署,致力于打造“审批有速度、监管有力度、执法有温度、服务有深度”的市场监管品牌,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服务举措,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 让审批更有速度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开办、迁移、注销、准营等环节的审批服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这次办理变更,充分感受到市场监管部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是越来越到位了,办理流程简单了,时效缩短了,所以赠送一面锦旗,以表达谢意。”康佰家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平区域运营总监郑林芳表示。该医药连锁企业为扩大发展,须在短时间内集中将名下南平市辖区内140余家门店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等7个事项同时进行变更登记。“按照以往的经验,办理这些事项涉及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并且需要在营业执照变更完成后再进行许可证及备案事项的变更,至少要几周的时间。”郑女士说。但通过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和“证照联办”“证照同变、同销”等改革措施,该企业只提交了一次材料,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审批,只用3天就通过了审批并拿到执照、许可证及备案凭证,大大节约了办事时间和成本。
据统计,截至目前,南平市已有122个行政服务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即办率达到75.83%,全流程网办率达55%。截至3月底,南平市经营主体总数达到53.14万户,新增经营主体数量(2024年1月至今)达70089户……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南平市市场监管局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的成果。
规范秩序 让监管更有力度
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南平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武夷山市成功获批全国首家综合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政和白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名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南平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南知调委”)成立,并与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框架合作协议,与浙江衢州、江西上饶、安徽黄山达成《四省边际城市知识产权跨区域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协议》,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探索新途径。
“如果这起纠纷处理不当,对我们企业的声誉影响非常大。多亏了市场监管部门为我们解决了麻烦。”说这话的是武夷山某商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先生。2024年9月,南知调委成功调解了一起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原告陈先生系外观设计专利“休闲镂空网布鞋(2)”的专利权人,他发现被告武夷山某商贸有限公司在某网“某密斯特专卖店”销售的休闲鞋涉嫌侵害其专利权。经过公证部门公证,确认侵权产品的外观与涉案专利高度相似。
南知调委接收案件后,对证据材料进行了审查,并认定被告的侵权事实成立。在调解过程中,南知调委了解到原被告双方还涉及案情相同的另一案件,已由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南知调委决定将两案合并调解。最终,在南知调委的协调下,双方达成和解,赔偿金额从总计6万元降低至8000元。原告陈先生也在被告表示诚意并作出相应承诺后,决定让步。
“没想到调解能这么高效解决问题。以后,我们一定守规矩做生意,也会提醒合作伙伴注意知识产权问题。这次经历真是一堂深刻的法治课。”周先生感慨万千。
为了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近年来,南平市高度重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高效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围绕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加大对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监管执法等方面涉及经营者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具体政策措施的抽查清理力度,清单化、闭环式推进整改落实。截至2024年,该市共梳理排查1843件政策措施,为本地企业创造了更健康的成长空间。
宽严相济 让执法更有温度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出台《关于食品安全轻微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适用的指导意见》、开展“执法服务年”活动等举措,全面推动落实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出台的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相关规定,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避免企业因小错影响生存和发展,为经营主体营造宽松包容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不久前,福建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因一起设备事故受到行政处罚,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被公示,该公司因此在参与招投标方面受到限制。“不知道要如何整改,如何进行信用修复,也不知道这个信息要挂多久,能不能消除,我们感到非常烦恼。”该公司设备技改部副主任廖世昌说。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企业情况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面对面帮扶其整改纠正,指导企业提交信用修复申请。“两天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停止了处罚信息的公示,该企业恢复正常经营活动,并很快在招标活动中脱颖而出。”廖世昌说,“这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信用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
通过这种方式,南平市市场监管局纠正了企业的违规行为,增强了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南平市累计归集公示各类信用信息近60万条,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实施联合惩戒2120次,完成企业信用修复4901户。
与此同时,南平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信用指标监测、信用场景应用、信用监管优化,扎实有序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4年9月,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信用赋能南平绿色产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帮扶活动,通过事先征集、会商研判、现场座谈的方式,解决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推进企业发展。
利用开展帮扶活动的契机,南平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强化信用信息汇集共享,持续提升信用监管水平,推动更多“信用+”应用场景落地。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该局与司法部门合作,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与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企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逐步形成以诚信为基础的良好营商环境。
精准施策 让服务更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营主体,擦亮“放心消费在南平”服务品牌,南平市市场监管局采取分类指导、借力赋能、搭建平台等多种措施,为各类企业提供精准的支持和服务,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
2024年7月,位于建瓯市的福建省联华七贡食品有限公司,因客户需求急需在短时间内取得蔬菜罐头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但该公司设备还在安装调试,不具备取证条件。
“如果按正常程序,等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再申请取证,至少要两个月时间,还可能存在整改的情况,拖延更长时间。”该公司生产负责人俞东滕生回忆道。然而,当他了解到,南平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了“证前指导”服务后,立即向注册审批窗口提出申请。
窗口工作人员在了解企业需求后,很快组织市审评中心专家和当地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证前指导”服务。其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生产现场,对企业的资质条件、生产和检验设备设施、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专家组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并现场解答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
通过“证前指导”“证照联办”服务,该企业在当月月底就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俞东滕生感慨地说,“这些改革极大地简化了流程,使得我们能够更快地投入生产。”
据南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良军介绍,近年来,该局积极开展“放心消费在南平”行动,持续加大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力度,通过畅通12315消费维权渠道、制定出台节假日涉旅餐饮消费纠纷快速处置机制、加强投诉举报线索分析研判、健全多元化消费纠纷快速化解机制等举措,有效提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我感觉作为消费者在这里消费更加放心了。看来‘放心消费在南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市场监管部门确实在行动。”南平市一位消费者如是说。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吴良军表示,该局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搭建更多服务平台,促进经营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全面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福建省信用赋能南平绿色产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帮扶活动在南平市建阳区举办。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良应(左二)调研基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南平建瓯市市场监管局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工作人员办理“企业注销一件事”。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查处经销侵犯“南孚”商标专用权电池行为。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计量技术专家上门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