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部署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锻造纤维监测硬实力 织密产业发展保障网
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 实习记者徐雅臣)近日,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印发《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在全国开展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行动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
夯实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履职根基。配合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做好《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筑牢各级机构履职制度基础。各级机构要立足属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自觉将机构能力建设放在市场监管事业大局中通盘考虑。
构建纤维质量监测协同协作机制。支持各级机构协同协作机制的建立,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及“区域一体化”“结对提升”等手段,共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专业领域,优化检验资源的布局及应用,畅通棉花等纤维产地销地机构沟通渠道,加强纤维检验关键共性技术和仪器设备协同攻关,加强各机构间科研创新、技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方面合作,打造纤维质量监测区域一体化合作优质品牌。
优化纤维质量监测服务供给。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发展,开展棉花粘性快速分级检验技术在公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深化公证检验作用效果,持续完善公证检验指标体系,协调推进检验品种扩充,加强检验技术研究,巩固证书结算机制,支撑构建纤维领域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持续推动纤维质量监测与专项整治、质量分级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有效衔接,扎实做好市场监管总局委托的纺织服装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工作。积极探索公证检验对纺织行业的拓展服务,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采信机制,深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发挥纤维质量信息在政策制定、工艺改进、科研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深化纤维质量监测能力评价。构建与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相融合的纤维实验室能力评价体系,做好纤维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建设工作,常态化组织能力验证活动;定期开展全国性棉花、毛绒、茧丝和麻类纤维质量检验技术比对交流,各级机构要结合属地实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不断提升检验水平一致性,激发技术人员苦练内功的积极性。
巩固纤维质量监测技术基础。持续优化纤维国家标准体系,扎实开展纤维国家标准制修订、宣贯、实施评估,稳步推动纤维领域国家标准样品研制与应用;做好全国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纤维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全国纤维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加大国家纤维计量站建设投入,开展棉花等纤维主要质量指标量值溯源技术研究;各级机构要多措并举拓宽标准科研立项申报渠道,强化对纤维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等前瞻性、引领性技术跟踪,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计划开展纤维检验实验室开放活动,加强纤维质量监测科普宣传,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加强纤维质量监测业务骨干培养。面向各级机构动态遴选若干技术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建多领域专家库,逐步构建纤维质量监测专业技术培训网络;承办全国性纤维检验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各级机构要不断完善纤维检验技能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制定全员学习培训方案,建立“传帮带”和人才激励机制,确保技能人才不断档、技术传承有保障。
《行动方案》还明确了三年行动的实施步骤,从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工作调度、促进成果运用3个方面提出工作要求,推动各级机构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着力提升纤维质量监测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