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推动“四链融合”

中国质量报
2025-05-07 15:29:38

以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推动“四链融合”

福州高新区突出知识产权示范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王逸欣 陈雅婷

本报记者 江 岱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福州高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蕴含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这片总面积约196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依托“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汇聚福州大学城14所高校,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121X”现代产业格局,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四链融合”发展

跑出创新加速度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的核心战略,探索出以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创新路径,并与政策引领、平台赋能、生态协同深度融合,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政策引领方面,福州高新区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绩效考核,组建专项领导小组,建立“政策+标准”双轮驱动机制。此外,还通过出台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系列政策和创新构建两岸知识产权服务融合标准体系等系列举措,为“四链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在平台赋能方面,福州高新区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打造“双核驱动”服务矩阵,将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16个月压缩至2个月。与此同时,委托福建理工大学建立覆盖1.8万家企业的专利商标数据库,在2024年为107家企业319件专利提供快速预审服务。

在生态协同方面,福州高新区构筑全周期服务生态闭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专利导航,为9家龙头企业提供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积极举办海外知识产权培训班,依托“一站式”服务网络覆盖2.3万家企业。打造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基地与知识产权服务驿站、专家工作室协同共生,实现从专利申请到维权的全流程服务。建立“行政+司法”联动机制,设立两个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先行所与巡回法庭,实现案件“快调快处”。搭建海外维权援助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国际规则支撑。

随着知识产权“护城河”持续加固,这片创新沃土正加速释放“四链融合”的乘数效应,在高质量创新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2024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0件,专利授权新增2294件、同比增长6%,有效发明专利新增466件、同比增长4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创新实力领跑福州市。

“成果转化”突破

发掘产业新力量

如何让“沉睡”的专利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现实生产力?在福州高新区,一场关于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践给出了答案。在这里通过搭建成果对接桥梁、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培育全链条转化生态,让多项实验室里的专利技术“破土而出”,成为激活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

在福建天蕊光电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困扰科研人员许久的车载激光雷达光源技术难题迎来突破。今年3月,在福州高新区举办的成果对接活动中,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带来的9项科技成果引发企业关注,双方围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技术迅速达成合作。相关科研人员表示,除了单个项目落地,企业与科研团队还开展多维度合作,联合申请12项发明专利,形成“技术引进—协同创新—专利增值”的良性循环。

像福建天蕊光电有限公司这样的“创新联姻”在福州高新区已成常态。依托毗邻福州大学城的区位优势,该区深化“榕创汇”科创专项行动,构建知识产权转化的双向服务体系。一方面,由福州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部门走访127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包括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需求清单;另一方面,对接12所高校、20家科研院所,梳理出1500项优质专利成果构成供给库,通过精准匹配,2023年促成86项专利落地,带动企业新增产值18亿元。

据了解,政策“组合拳”正成为成果转化的强力助推器。《福州高新区扶持自主知识产权八条措施实施细则》明确,对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数十万元高额奖励,对校企联合申报专利给予年费补贴。在真金白银的激励下,福建省华达智纺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闽江学院转让的纳米抗菌纺织技术实现量产;福州文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福建师范大学“氨氮微生物处理技术”开发新设备,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类似成果转化成功案例数不胜数。数据显示,闽都实验室近5年落地转化62项成果,拉动企业新增产值218亿元。

面对成果转化难、获取难的共性问题,福州高新区构建“需求收集—精准匹配—政策保障—生态培育”的服务链。设立10亿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推出“专利质押+风险补偿”金融产品,建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从专利导航到侵权预警的多功能服务。从“纸面上的专利”到“货架上的产品”,从“实验室的创新”到“产业链的变革”,福州高新区正以知识产权转化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的新杠杆。

“1+4”模式赋能

打造服务聚集区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积极探索“1+4”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深度融合,并于2023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依托“知创福建”总平台,福州高新区构建“最多跑一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线下服务大厅并完善线上系统,整合保护中心、商标品牌指导工作站等特色平台,实现专利申请、维权援助等“一窗通办”。同时,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集聚50多家涵盖法律、代理、评估等领域的服务机构。

福州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人员表示,未来,福州高新区将通过“企业+高校+服务机构”模式构建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体系,并引入专家团队开展专利导航。除此之外,与权威评估机构合作科学评估成果价值,创新质押融资与保险服务模式,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依托省级保护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每年不少于50家次的维权咨询,并通过法治宣传周等营造创新氛围。另外,还借助地域优势,出台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政策,依托两岸科创社区推动协同创新,打通台企专利申请“快速通道”。

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一站式服务和快速预审机制成果助力该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除此之外,福建中科芯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也已通过转化平台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福州高新区以“1+4”模式构建起要素集聚、服务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业生态,正成为创新资源“强磁场”和产业升级“加速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从闽江之畔的创新沃土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前沿阵地,福州高新区以“四链融合”为笔、“1+4”模式为墨,在知识产权领域绘就出硕果累累的生动画卷。这里既有国家级平台的“硬核支撑”,也有校企协同的“柔性联动”,更有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创新桥梁”。当一项项专利成为创新发展的“引擎”,每一次转化都成为产业升级的“跳板”,福州高新区必将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创造更多“福州样本”。

(责任编辑: 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