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盲盒 食安为先

中国质量报
2025-05-08 15:42:09

□ 胡立彪

“15.9元开出原价近40元的网红面包”“19.9元吃出100元的幸福感”……近期,在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分享自己购买惜食盲盒的经历和感受,表示开盲盒可以体验惊喜,盲盒消费还能减少食物浪费。惜食盲盒这种兼具高性价比与环保理念的创新模式,在年轻人的追捧下成为一种新风尚。

惜食盲盒(也称剩菜盲盒)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5年,丹麦一家企业开发了一款名为“Too Good To Go”的App,餐厅、超市、烘焙店等均可入驻,旨在让人们用低价购买商家每日剩余的食物。这家企业经营很成功,惜食盲盒模式很快便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近些年,我国也出现了一些惜食盲盒平台,体量较大的有“惜食魔法袋”“八点以后”“趣小袋”“米粒盒子”等。随着这些平台不断发展,惜食盲盒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包括烘焙食品、轻食简餐、饮品、卤味熟食等类目,甚至还有果蔬、鲜花等选项。

需求决定市场,惜食盲盒走红,亦由餐饮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促成。我国法律对临期食品(即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在销售临期食品时明确告知顾客该食品为临期食品,并作特别标示或集中陈列出售。若经营者未按照规定销售临期食品,如未明确告知或混合销售,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些食品经营者为保障食品安全,也怕麻烦,会将当日未出售或临期的食品扔掉,这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更多的食品经营者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尽量将这些食品售出,以避免食物浪费,减少经济损失。经营者将盲盒与临期食品结合起来,推出惜食盲盒,可以算是一种营销创新。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惜食盲盒不仅可以获得具有较高性价比的食品,还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寻求刺激的博彩心理,甚至可以因其被贴上“绿色低碳”等标签而获得一定的“道德满足感”。

惜食盲盒兴起,也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相契合。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施行,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对反食品浪费立法的国家,推动食品浪费治理从道德约束转向法治规范。目前,我国反食品浪费步入常态化轨道,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各地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全力遏制餐饮浪费。反对浪费已成社会共识,节约粮食蔚然成风。这种社会风气对惜食盲盒流行起到助推作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显示,临期食品行业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以年复合增长率7.8%推算,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元。这意味着,惜食盲盒作为临期食品零售的一种形式,有望成为行业的新风口。惜食盲盒市场要想做大做强,把好食品安全关尤为重要。有食品安全专家担忧,消费者如果对食品的制作时间、保存条件、食用方式等不了解,容易因未及时食用、未正确存储等导致食品变质,或未按要求加工食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此外,食品经营者在包装盲盒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食物混放或不规范使用包装材料的问题,由此导致食品污染,产生食品安全风险。

保障惜食盲盒食品安全,推动惜食盲盒市场发展,第一要务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既要对盲盒经营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又要对盲盒抽取机制进行规范(如规定,盲盒经营者应将抽盒规则、食品投放数量、食品保质期等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购前知晓),还要对盲盒内食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提出明确要求,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惜食盲盒市场监管,制定明确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盲盒食品来源合法,并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监控和追溯。惜食盲盒经营者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对待惜食盲盒,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通过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经营者规范经营、消费者理性消费,推动惜食盲盒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观象台)

(责任编辑: 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