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丛林中的别样青春—— 记山东青岛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保障先锋”特检服务青年突击队

中国质量报
2025-05-14 14:35:06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清晨4点,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中,山东省青岛市某化工厂内,一群身着橙色工装的年轻人已手持检测设备,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压力管道间。

防毒口罩下,汗水顺着年轻的脸庞滑落;粉尘弥漫中,手电筒的光束仔细扫过每一处焊缝。“这里温度超过50℃,大家注意轮换,注意安全!”青岛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保障先锋”特检服务青年突击队队长柳斌在设备轰鸣声中,大声提醒着同事。

这是该院“保障先锋”特检服务青年突击队普通的一天。这支由80多名年轻人组成的队伍,常年穿梭在城市看不见的角落——阴暗潮湿的电梯井道、闷热逼仄的锅炉房、高耸入云的化工塔顶。他们肩负着青岛全市25万多台特种设备的检验重任,用专业与汗水在钢铁丛林中书写着别样青春,让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升降、每一趟行驶、每一份热能传递,都安稳可靠。

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他们日夜坚守,对上合主场馆的每一部电梯、每一台压力容器反复检验,实现了零故障、零事故。队员孟繁伦的孩子刚出生,他主动放弃陪产假,转身扎进检验现场;宋国栋在岳父去世后,仅用零星时间料理完后事,便迅速回到岗位。这样的故事在这支队伍里并不罕见,因为他们深知,特种设备的安全,关乎千家万户。

在青岛地铁建设的关键期,突击队员们的身影穿梭于尚未完工的幽深隧道。粉尘弥漫的井道里,他们打着手电,一寸寸检查电梯导轨的安装精度;在108m高的化工塔顶,他们系着安全带,在呼啸的大风中校准设备参数;在供热季来临前的深秋,他们钻入阴暗的阀井,在逼仄的空间里检测每一段管道的承压能力。金能化学的检验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在确保检验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工作模式,开创性地推行顺应环保主题与节能技术的“绿色检修”综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检验实效,为项目能够迅速投入正常运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工作环境与“舒适”二字无缘——高温、高空、密闭空间、刺鼻的化学气味,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越是艰难,越见担当。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发起“援青援藏援疆特种设备检验大会战”,这支队伍毫不犹豫奔赴青海高原。在-12℃的严寒中,他们驱车数百公里,深入偏远县区,逐一排查超期未检的电梯。高原反应让他们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但手中的检验仪器始终握得稳稳当当。“飘红”设备一台台被“清零”,当地市场监管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些青岛来的年轻人,真是拼!”

数字记录着他们的付出:每年检出隐患6000余项,保障青岛市12万台电梯、4.5万台压力容器、4000km管道安全运行,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在青岛市特种设备智慧体验中心,他们用VR技术还原电梯故障场景,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学习安全知识;他们走进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电梯困人如何自救”;他们参与《曳引式电梯井道三维扫描重构及形变动态监测研究》项目,让隐蔽的风险无所遁形,这项成果最终捧回了“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脱下工装,他们依然是城市的守护者。山东路的斑马线前,他们举起“礼让行人”的劝导牌;李沧区的公园里,他们捡起垃圾,向市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校园的课堂上,他们用动画演示锅炉工作原理,在孩子心里种下安全的种子。年均2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群众上万人次——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写字楼的电梯依然平稳升降,地铁列车准时驶入站台,供暖管道将温暖送入每个家庭……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份安宁的背后,有一群年轻人正在检验现场忙碌,或是24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他们很少站在聚光灯下,但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被粉尘染灰的安全帽、被反复翻阅的检验手册,都在诉说着同样的信念:安全无小事,青春敢担当。当朝阳再次升起,新的检验任务已在等待,而他们将继续用青春守护这座美丽海滨之城的“钢铁筋骨”。

(责任编辑: 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