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岳 倩)近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辅助驾驶技术的宣传策略上悄然发生变化,多家车企纷纷调整宣传口径,不再使用高阶智驾等概念,而是普遍采用导航辅助驾驶等说法。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显示,该部装备工业一司4月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必须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如L2级辅助驾驶等。此外,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据了解,小米汽车将SU7新车订购页面有关智驾的措辞均进行了调整。SU7车型的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SU7 Pro/Max车型的小米智驾 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代客泊车功能的介绍则被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此外,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在微博上介绍理想L6智能焕新版时,强调辅助驾驶焕新。此前,理想新款L6在4月23日前的宣传物料中还被称作L6智驾焕新版,但随后改名为L6智能焕新版,回避了智驾一词。问界汽车在4月29日的官方微博动态中,使用了智能辅助驾驶的表述,而非之前的智能驾驶。比亚迪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并对载客泊车功能进行了重新描述。蔚来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区分,在车型宣传时强调具备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能力,不强调智能驾驶能力。
有业内专家表示,此前不少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在营销中使用诸如自动驾驶、半自动、智能辅助等词汇。一些驾驶员并未充分认识到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增加驾驶风险,造成事故发生。事实上,目前,自动驾驶正处于从组合驾驶辅助向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按照现有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能力来看,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依然是驾驶员自身。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国家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分为0至5级,分别对应应急辅助、部分驾驶辅助、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档。其中0—2级为L2级驾驶辅助,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员;3—5级为L3级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车企的集体动作,是在监管部门政策要求之下行业的集体转向,也将更好承担对用户的责任。车企要在创新与合规中,找到更为合适的营销方式,以提升品牌信誉与消费者信赖度。